1950年代的人,平均個人終生碳排放額度約有350噸;但2020年代誕生的孩子終生碳排放額度卻僅剩下34噸。(美聯社)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將於8月8日(四)召開,氣候變遷議題在過去幾年裡,從單一部會治理到跨部會,至《氣候法》修法時拉高層級賦予行政院永續會權力,作為統籌單位負責跨部會協調,到了今年新總統賴清德上任後,由總統親自擔任該議題之召集人,再再顯見該議題的重要,已被拉到最高層級,且對國家安全已造成一定的影響力。姑且不論該委員會應具有什麼實質權力及法律地位,對人民、對青/壯年世代而言,我們更在乎的是,該委員會是否能真的驅動台灣的減碳行動,並有效控制升溫,讓每位國民在面對氣候變遷時不會被遺忘。
而作為青壯年世代的我們絕對不會置身事外,因為目前所有的政策與行動,都在決定未來20年、甚至50年後我們生存的環境。以這次委員會名單來說,雖彙集了各方代表頗具意義,但所有委員之平均年齡為60歲,其中3字頭代表只有兩位,4字頭代表也只有一位,對於不同世代的族群來說,氣候焦慮感是隨年紀成反比的,因為不同世代所生長的時空背景、擁有的資源與面臨的風險都有極大的差異,這些決策委員們能否設身處地的為下一代著想,並透過自身已擁有的資源積極投入氣候行動,我想是青壯年世代最深層的期待。
曾有研究指出:「2020年出生的孩子比起1960年出生的人,平均一生中會經歷2倍的野火、2.6倍的乾旱事件、2.8倍的洪水氾濫與6.8倍的熱浪危機。」而國際能源署(IEA)則估算出生於1950年代的人,平均個人終生碳排放額度約有350噸,相較之下,2020年代誕生的孩子終生碳排放額度卻僅剩下34噸,相差十倍之多。綜合上述評析,誕生於2020年後的孩童們不僅比起他們的祖父母們,擁有更少的排碳額度,還需承擔更多且更嚴峻的氣候災害。在近期的研究更指出,各世代對氣候變遷的認知或許沒有顯著的差異,但老一輩似乎缺乏情感上的參與,驅動應對氣候變遷的體現,而他們手中是有權制定出有助於降低後代風險政策的,別讓年輕世代獨自面對,應共同扛起行動的責任。
氣候行動向來都是全民運動,並非設立更高層級的委員會問題就會被解決,這也不是總統或委員們單一的責任,但要如何透過該層次治理,有效帶動全民投入減碳行動,除了降低青壯年世代的氣候焦慮外,承諾並擘畫出一個有可能被改變的未來,是該委員會的責任。因為,We Don’t HAVE TIME!
※作者為氣候政策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