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拜登示範了領導者的自知之明可以救黨

李濠仲 2024年08月15日 07:00:00
拜登的「自知之明」,至少已燃起民主黨人繼續一搏的希望。(美聯社)

拜登的「自知之明」,至少已燃起民主黨人繼續一搏的希望。(美聯社)

選舉一方面促成了政治權力和平易手,鞏固了國家的民主機制,但絕大多數選舉中的「人性面」,卻是非常殘忍和現實。今天,拜登還是現任美國總統,他還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只因為他退選了,旋即在新聞版面上,卻彷彿成了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

 

自拜登7月21日宣布退選,美國自由派媒體尤其士氣大振,不是他的接棒者哈里斯真的有多麼傑出(自由派媒體對哈里斯過往評價也不怎麼樣),而是過去大半年拜登個人狀況不斷(尤其健康疑慮),反映在民調表現,就是持續被川普壓著走,有多少親民主黨評論者幾乎已不知道如何為拜登的選情辯護起,就算再端出「2022期中選舉沒有出現紅色浪潮」,或是「恐川論」,說服力也都隨著拜登的孱弱表現愈顯氣虛。

 

過去三周以來,哈里斯和川普的對決,就民調數字呈現,以勢均力敵形容並不為過,儘管有「蜜月期」效應,或者如共和黨選戰專家所稱,多數檯面上民調皆是方法論導出的結果(取樣都是有利民主黨),但當陸續有共和黨高層(包括前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相繼呼籲川普應該修正原先的競選策略,不能把哈里斯也當成拜登時,整個選舉氣氛,便已和7月21日前大不相同。

 

也正因為哈里斯讓「自由派媒體全醒過來」,確實刺激到原本相信已勝券在握的川普陣營,一場大選才會在眼看要進入「垃圾時間」,又掀起新一波戰況。於是反過來看,這樣的現象(媒體焦點全跑到哈里斯),倒也說明了拜登的「自知之明」,至少成功燃起了民主黨人繼續一搏的希望。

 

近日,美媒CBS「送暖」拜登,讓他在專訪中重述退選的心路歷程。後續新聞提到了幾個重點,例如他坦承是在黨內同僚(尤其裴洛西)的壓力下才把候選人身分讓給他人,但從字裡行間,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如果拜登最終沒有「成功勸退自己」,民主黨到今天恐怕還陷在一片愁雲慘霧。包括他在專訪中雖然又強調:「民調顯示,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競選,比賽將持續到最後一刻,」但隨後他也說: 「雖然成為總統是一項巨大的榮耀,但我認為我有義務為國家做我所能做的最重要事情,那就是我們必須、我們必須、我們必須擊敗川普。」前後兩段話的意思,實已承認了他知道自己贏不了對手(裴洛西勸退說也算是一種「下台階」)。

 

另外,拜登自然不斷重申「川普威脅論」,認為不認輸的川普將破壞美國民主,進而在專訪中他再次提到民主政治那句老派格言:「你不能只有在獲勝時才愛你的國家」。但這句話既然經常繚繞在他耳際,他就得捫心自問是否也適用於自己。他在宣布退選三天後,正式向全國民眾發表談話時曾表示:「我不會讓任何事情,甚至是『個人野心』,妨礙拯救我們的民主」。「個人野心」當然就是參選到底,至於「退選」,或者就是他對「你不能只有在獲勝時才愛你的國家」格言實踐。

 

去年9月,美國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女參議員黛安范斯坦 (Dianne Feinstein)過世,享年90歲,依規定由加州州長紐瑟姆臨時任命一位議員,以完成范斯坦的剩餘任期。CNN評論撰稿人沃夫(Zachary B. Wolf)在一篇對此評論的文章中,開頭就寫到:「大多數人都不想工作到8、90歲,但華盛頓的權貴們卻拒絕放手」,真是意在言外。我們大可以「反年齡歧視」、「更具經驗」、「使命感」等等去看待資深政客的存在,但不容否認,「權力的滋味」往往才是一個人(不分年齡)怎樣都不想離開政治舞台的關鍵。

 

回到拜登接受CBS的專訪,他仍舊花了相當的時間自我細數執政功績,以及隱隱然對於「被勸退」還是多有不甘,且又一次把自己和川普的辯論表現不佳,歸咎當天重感冒,但他終究是把戰場讓了出來,否則,以他在訪問中依然偶有口誤,他不連任則已,就算又贏了,美國政局難保不會受制他的年歲現實,反掉入更無法預料的不穩定。

 

現在要論美國大選誰輸誰贏還言之過早,因為接下來「真正的哈里斯」(過了聲勢蜜月期)才要對上「真正的川普」(槍擊事件下的英雄效應也在遞減)。至於拜登,站在民主黨角度,對他應該是充滿感謝,畢竟若非他的「自知之明」,這個黨何以有機會重登大選C位。

 

※作者為《上報》主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