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將作全系統與全實彈展示確認,因台灣附近空域無法進行全實彈測試,該飛彈作戰測試仍遙遙無期。圖為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取自中科院官網)
中科院持續研發近20年的「雲峰」高空高速巡弋飛彈,經更名為「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國防部採用當年「戟隼專案」雄二E巡弋飛彈研發與量產並進模式,空軍2019年從編列預算分段生產,並以「雄隼專案」持續精進研發工程發展,據了解,2025年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將要作全系統確認與全實彈展示的確認;不過,因台灣附近空域無法進行全實彈測試,境外測試的難度更高,使得擎天飛彈的最終作戰測試仍遙遙無期。
據指出,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在火箭推進器段的測評,已經過實體的驗證,達到設定需求,其彈道的測試則是透過電腦多次模擬,在不斷修正並微調構型與各細部設計後,也達成要求,其他飛彈內部的各項導控系統的整合,亦在實驗室內測試達標,依據「雄隼專案」的規劃,將於2025年進行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全系統確認與與全實彈展示確認,換言之,就是進入最後的工程發展計劃定案。
但是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設計是最終端高達5倍以上的極音速,與雄二E次音速巡弋飛彈不一樣,雄二E或是未來研發的第三型匿蹤巡弋飛彈測試,可用繞圈飛行時間來計算其射程,但擎天飛彈因要直線加速到極音速,目前台灣附近從北到南無法滿足測試空域,軍方也曾考量是否能在境外進行測試,但這牽涉問題複雜一直未有結果。
據指出,當年「雲峰」高空高速巡弋飛彈研發過程,在馬英九總統時期受到導控系統(採用雙商規)無法在高速飛行中進行精準修正定位與目標,而且當時也沒有軟體可模擬其飛行的軌道與彈著區,當時軍方提出疑義,若發射後有偏差未能即時修正,射程2000公里的偏差,最終彈著區可能要差上好幾公里,因當時中科院無法解決此技術問題,最終國防部整合各單位的意見,是停止了「雲峰飛彈量產計劃」。
不過,蔡英文總統執政後,經評估可解決過去導控系統問題後,在2019年由空軍編列135億餘元以代號「飛戢二號專案」,採研發量產並進的方式來進行雲峰飛彈,前兩年都屬於採購備料的階段;但隨著台美關係緊密以及俄烏戰爭的影響,極音速飛彈研發所需的軟體與導控系統組件都一一解決後,2021年啟動「雄隼專案」進行性能提升,2022年也正式改名為「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
據指出,因擎天飛彈研發的同時,其配套方案同時也啟動,例如機動車輛要採用拖車式或是採用機動性高的12輪驅動輪型車輛?因俄烏戰爭我與捷克關係密切後,中科院也曾前往捷克考察國防Excalibur Army集團所屬的TATRA FORCE公司,該公司一體成型12輪驅動的12X12特種輪型車輛底盤,也是中科院評估作為擎天飛彈發射車的選項之一。
不過,隨著2027年解放軍將攻台實現統一的警示,據指出,國防部仿照當年台海飛彈危機後,由天弓飛彈彈體改製射程300到500公里的「天弓2B型(TK-2B)」地對地飛彈模式;先整合原有的技術與組件,量產了多枚的擎天飛彈與固定式的發射與控制系統,以防萬一。至於機動發射車等相關配套設備要待2025年工程發展計劃定調後,才會有答案。(責任編輯:許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