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強大的社會韌性帶給台灣的啟示

鄭政秉 2024年09月01日 07:00:00
在過去世界戰爭經驗中,談論如何免於被毀滅的韌性時,沒有任何國家的表現比以色列更出色。(以軍阿帕契直升機/美聯社)

在過去世界戰爭經驗中,談論如何免於被毀滅的韌性時,沒有任何國家的表現比以色列更出色。(以軍阿帕契直升機/美聯社)

一、前言:文攻武嚇下的以色列現況

 

在川普預警伊朗即將大規模攻擊以色列的隔天(08/06),筆者在忐忑不安中,在特拉维夫開啟了十九天的以色列戰場探險之旅。除了停留在耶路撒冷跟特拉維夫兩大城市之外,兩度來到以色列北疆和黎巴嫩交戰的邊界;也兩度造訪南方仍在惡戰中的加薩邊境。雖然每隔幾天,以色列境內就會有火箭及無人機攻擊和零星的恐怖份子突襲,並都有人員傷亡,但也不曾聽聞大區域的警報作響和居民的集體避難(和烏克蘭的情況大不相同)。相反的,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仍如常進行。白天公路上車流擁塞,傍晚的海灘及夜間的商場仍然人潮甚多,生意不差。

 

交談中發現,人們心中的確有飛彈可能來襲的憂慮,但對日常生活的干擾有限。和過去多場戰爭一樣,何以去年十月以來,以色列在哈瑪斯、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朗等阿拉伯仇敵們不斷升高的威脅及攻擊下,仍然能夠展現如此強大的社會韌性?對於未來也可能遭遇戰爭來襲的台灣,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二、韌性成為狂熱的政治詞彙

 

當世界愈來愈動盪,國家有可能遭遇大災難或戰爭攻擊時,人們都渴望社會不會失序、人心不會被擊潰;並且災難稍歇時,能夠迅速朝復原前進,最終能夠重返被攻擊前的和平與繁榮。而不是一旦被攻擊,國家社會從此被摧毀,陷入無盡的痛苦深淵中。因此韌性(resilience)成為這幾年全球領袖口中最常出現的口號。但韌性不僅僅只有復原力(bounce back),強大的國家甚至有前躍力(bounce forward)──在保有既有的價值及認同下,系統性的應對能力全面升級。

 

很顯然地,在過去世界戰爭經驗中,談論如何免於被毀滅的韌性時,沒有任何國家的表現比以色列更出色。不論是過去七十年,還是去年以來,哈瑪斯和伊朗等阿拉伯仇敵新發動的攻擊,在受創之後,以色列的戰爭復原力呈現在各個層面,例如:國防韌性、經濟韌性、教育韌性、醫療韌性等。但除了復原力之外,以色列的韌性更展現出驚人的前躍力──每次戰爭後社會變得更加的強大。對於未來也可能遭遇戰爭襲擊的台灣而言,以色列各個層面的韌性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及學習。但本文只針對所有應變中最根本的社會韌性,進行背後原因的分析。

 

三、社會韌性的基石之一:人民/大眾

 

以色列強大韌性的根基不僅僅在於有效的政治領導和精良的國防軍,而尤其是立基於強大的人心。首先,不像其他國家在遭逢戰爭時,人民都瘋狂地逃往國外。以色列人每逢戰爭時,散居各地的猶太人都會爭相回國,許多人立即加入作戰部隊,但也有不少的平民只是為了提供必要的精神及物資支持,在不同的崗位為國家、社會、社區及家人盡心盡力。

 

其次,很少聽聞以色列人拒絕當兵,或者逃兵,或者當陷入艱苦戰鬥時投降。他們都篤信帶領贖罪日戰爭中的女總理Golda Meir的名言:「阿拉伯人放下武器時,戰爭就會結束。但以色列人如果放下武器,種族就會被滅絕。」 以色列人太知道被屠殺的命運,所以深知武力是求生存的關鍵。因此,猶太人視當兵為義務、是天職。所有人寧死也不放棄戰鬥。

 

第三、以色列人敢於犧牲的「英雄」特別多。英雄召喚英雄,因此以色列人總能在艱苦絕望中,最終逆轉戰局,戰勝強敵。以這次筆者造訪的南方邊境小鎮Sederot為例,去年10月7號,在完全無預警之下,哈瑪斯士兵突然從四面八方,大量的侵入這個三萬人的小鎮。當以色列國防軍還來不及趕赴前線時,小鎮上的許多勇士已發現暴徒的行蹤;他們主動衝到第一線,搶佔重要的據點。多人在戰鬥中身受重傷,但仍負隅頑抗,重擊敵人於社區的角落。這些不畏死的英雄們吸引了更多勇敢的居民加入,終於在國防軍到達時,共同奮勇守住這個邊城小鎮。這些最終犧牲的英雄們,其實都有很好的社經地位、美滿的家庭和光明的未來,但他們寧死也要守住社區跟以色列的未來。

 

四、社會韌性之基石之二:組織與價值

 

十九世紀初,當以色列人重回耶路撒冷時,著名的基布茲(Kibbutz)被創造,成為開拓疆域及抵禦阿拉伯人侵入的最前沿組織。之後,基布茲不管在北彊的戈蘭高地,或者約旦河西岸,或是在南方的加薩走廊,都是大量新屯墾區的主力組織。透過分工合作和集體創新,各個基布茲在槍林彈雨中勇於創造產值。在遭受破壞時,集體重建;在被砲火損毀,不得不撤離後,重建創傷、再聚人心,率先重回社區。在打死不退的意志下,以色列狹小的國土及稀少的人口,才能在幾十年後,不斷地擴張與茁壯。

 

以色列社會韌性的另一個根本源頭在猶太教義和超強的團結力。猶太人被上帝放逐2000年,在全球各地遭遇凌辱,甚至被集體屠殺。1900年之後,它們終於奮勇重回耶路撒冷,並建立自己的國家。事實上猶太世界派系紛紜,例如正統的哈雷迪教派就一直反對以建國為目標的錫安主義(Zionism)。但即使他們對建國的目的爭論不休,對於武力及和平的主張也南轅北轍,但一旦遭逢生存威脅時,各黨派會放下成見,團結一致,為生存而共同抗敵。猶太人勤讀舊約,思辯塔木德,在二千年的哭泣之中尋得的上帝旨意,讓他們堅毅不拔、團結一致、戰勝殺戮。

 

五、台灣從以色列的社會韌性中可以學到什麼?

 

以色列的社會韌性在去年哈瑪斯的恐怖攻擊中再度展現。他們被幾千枚火箭攻擊,造成千人傷亡及數百人被俘,國家一度處在驚恐動盪之中。但目前社會已經幾近完全復原;在人心及軍力上,甚至比1985年以來的任何時期都更加強大。

 

台灣不同於與以色列,過去七十幾年最多只有遙遠的威脅,而沒有真正發生過戰爭。所以各方對外來不斷增強的戰爭警告仍然懵懵懂懂、猶疑困惑,甚至心存僥倖。對比猶太人幾千年存亡所產生的戰爭警覺跟系統性的因應,我們不禁要問:台灣究竟是怎樣的國家? 可有自己的歷史、價值和使命?大敵當前,為什麼難以建立危機意識?

 

當國際情勢丕變,外來的警告聲也越來越強時,台灣的領袖們也越來越常使用韌性一詞。但台灣可否像以色列一樣,勇於面對戰爭,展現社會韌性?如果韌性不足,中共一旦入侵,國家社會就有可能徹底毀滅,再也無法回復到繁榮、進步和民主。因此如何傚法以色列,補強目前韌性的不足乃是當務之急。從以色列的卓越經驗中,我們至少可以學習到下列幾項:

 

第一,確立明確的國家價值/認同,推動人民愛國家、愛臺灣;並遵從勇敢、不屈服、不投降的基本道德行為。

 

第二,建立更有韌性的民間應變組織。透過現在正興起的黑熊學院、福摩薩學院(以長老教會為主幹) 等民防組織,再擴大結合各地的公民組織,加強台灣民間社會的集體應變及互助能力。

 

第三,尊崇軍人英勇及犧牲的價值,鼓勵及創造英雄行徑。

 

第四,重塑服兵役的價值跟榮譽感,以集體決心護衛台灣。

 

第五,本土派菁英應率先為捍衛台灣提出前瞻論述及具體行動,為台灣鋪奠出比政治運作及軍事行動更強大的團結力和悍衛力。

 

※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金系教授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