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衝突和鼓勵兩岸對話 漸成美中重要議題

湯名暉 2024年09月02日 07:00:00
8月28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訪中,提出美中軍方之間的對話延伸到戰區指揮層級,希望能防止特定區域(如台灣海峽)發生衝突。(美聯社)

8月28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訪中,提出美中軍方之間的對話延伸到戰區指揮層級,希望能防止特定區域(如台灣海峽)發生衝突。(美聯社)

2024年8月27日,路透社引用台灣軍方內部報告指出,中國在2023年太平洋演習的費用高達153億美元,占官方公布的國防預算的7%。解放軍大力投入演習的軍事目的,在於嘗試控制第一島鏈以西地區,也就是將東海、台海與南海內海化,這符合傳統地緣政治學說的邏輯,同時也是為建構一套批判性的地緣政治敘事。中國運用軍事與海警的常態活動擠壓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灰色地帶,進而推進軍事存在的活動前沿地區,逐漸收攏海域內部其他國家在領海外的活動空間,包括原屬於他國的經濟海域。

 

這份報告列出解放軍個別區域投入的時間與資源,可能的訴求在於引起美國與周邊國家注意彼此之間有著共同的安全問題。僅以海軍活動的時間占比來看,40%的活動時間在南海,其次有20%的活動時間在東海地區,最後則是15%的時間在台灣海峽,這與大多數公開情報觀測到的現狀吻合。解放軍採取的手段是低成本、風險更低的措施,緩慢壓縮在周邊國家的行動自由。

 

西太平洋最危險的區域

 

中國加強在周邊地區活動增長,一部分原因是國際戰略的考量,藉由在周邊地區施壓緩解俄國在歐陸面對的壓力,一如1958年中國發起八二三炮戰,聲援黎巴嫩左翼發動反政府抗爭。隨著俄烏戰爭的影響逐漸擴大,促使歐洲國家立場走向一致,瑞典與芬蘭於2022年5月份表態加入北約,6月份的北約峰會將中國視為系統性挑戰,使得中國面臨的壓力逐漸升高。

 

同年6月,澳洲反潛機遭殲-16拋擲干擾片,此後中菲之間在南海不時出現驅趕、水砲和衝撞的各種灰色地帶衝突南海地區持續施壓,特別是增加在馬德雷山號(LT 57 Sierra Madre)所在的仁愛礁附近活動。由於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態度明顯親美,使得中菲之間「鬥而不破」的強度與張力都較以往更為緊張。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既然解放軍有40%的時間占比在南海地區,增加對於菲律賓的軍事與外交支持,有助於維持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平衡,為此美國加強整合澳洲與日本等盟邦資助菲律賓,加強在南海地區舉行聯合演習。8月27日,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Gilberto Teodoro)表示,必須擴大《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就其內容中對「武裝攻擊」的解釋範圍。雖然美國政府沒有直接回應,但也持續重申,《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第4條適用於菲律賓在南海遭遇攻擊的情況。

 

美國對盟邦的安全承諾

 

美國整合盟邦加強在南海活動是為實現對盟邦的承諾,但不一定是特別偏愛特定國家,而是從現實的權力平衡角度,持平看待如何有效運用實力。接鄰東海的日本與韓國與美國之間分別有《美日安保條約》與《美韓共同防禦條約》,以及自身相對強大的海空軍,這還沒算上駐日和駐韓美軍的精良之師,使得中國不至於輕舉妄動。至少解放軍到近期才由於空軍戰力提升,出現運-9進入日本西南領空,進行電子情報偵監之舉。

 

然而,同樣面對中國軍事壓力的台灣,美國應對的策略卻與南北兩地的盟邦大不相同。美國雖然也有軍援台灣的《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但是在聯合行動的層面僅在海巡有著緩緩的進展。美國在整合地區盟邦的議題也將台灣視為特例,美國與印太各國的多邊安全對話,並未將台灣攤在檯面上討論。這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中國的壓力,以及美中之間仍有環境政治與地緣政治議題需要討論,面對巴勒斯坦問題和俄烏戰爭仍不能沒有中國。

 

美中管控衝突的一環

 

即使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的關鍵地位已被普世性的認可,但是台灣的安全問題卻因為中國實力的對沖而被保守看待,部分學者在更以悖論視之,不認為台灣議題會影響美國的國際影響力。9月份最新一期的外交事務雜誌,美國海軍戰略學院的教授卡弗利(Jonathan D. Caverley)專文指出,即使台灣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份,也不會改變和美國之間的軍事實力差距。美國憑藉在日本與菲律賓的駐軍與資產,解放軍並不會取得更顯見的優勢,台灣不應被美國視為阻擋中國的軟木塞。

 

第二種意見則是認為台灣問題事關重大,但是美國需要審慎評估實力。曾在川普任內服務的博明(Matthew Pottinger)在2024年的新書《沸騰的護城河》(The Boiling Moat: Urgent Steps to Defend Taiwan)指出,一旦美國軍隊加入戰鬥,艦隊將不得不遠離中國的潛艇和導彈,擊沉中國艦艇的任務將交給潛艇和遠程轟炸機。實現這項戰略需要澳洲和日本的幫助,而這兩個國家可能不願意提供幫助。

 

3月份時,美國海軍戰爭學院(Naval War College)教授艾立信(Andrew S. Erickson)、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研究員柯林斯(Gabriel B. Collins),以及博明發表標題為《台灣災難》(The Taiwan Catastrophe)的文章。美國及其盟友將在未來10年內面對許多潛在地緣政治災難,但是沒有一個比台灣問題更為嚴重。

 

同月份,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孔明尚(Michael Cunningham)發表「美國對台灣的看法」(TheAmerican case for Taiwan)的專題報告,與會議中強調,確保台灣不落入中國的控制,是美國重要利益。報告中引述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的數據,全球將因台海戰爭付出約10兆美元代價,相當於全球GDP的10%,但是台灣的重要性並不被菁英圈以外的民眾所重視。

 

第三種意見是鼓勵兩岸對話,作為美中關係管控競爭風險的一部分,鼓勵兩岸對話並非是「棄台論」,而是在減少誤判的同時,強化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等學者基於「競爭共存」的觀點,提出美國應鼓勵兩岸對話。何瑞恩(Ryan Hass)和白明(Jude Blanchette)則指出,美國已無法靠硬實力在台海實現威懾。

 

前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表示,提出棄台論的學者已經被邊緣化一段時間,中國目前的力量已經增強,應當創造沒有前提的對話條件。馬歇爾基金會的葛來儀(Bonnie S. Glaser)建議台灣應該與中國對話,美國仍然需要持續武裝台灣,提升防衛韌性。

 

在官方主流意見中,管控衝突逐漸成為美中關係的重要議題,鼓勵兩岸對話是降低美中風險的一種措施。8月28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展開訪中行程,他提出美中軍方之間的對話延伸到戰區指揮層級,希望此舉能夠防止特定區域(如台灣海峽)發生衝突,美方代表團也敦促北京與台北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台灣的安全悖論

 

地緣政治與半導體產業的條件,並非不能為台灣爭取到足夠的國際重視,只是美中之間的議題排序並不相同,因此產生安全問題的悖論。如同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對美方所言,「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但是台灣在美國的地緣政治議題排序至少在中東問題之後,位於相近序列的還有朝鮮半島無核化與南海問題,美國不可能傾其全力於一點。影響美國是否能堅持對台灣安全承諾的關鍵,仍然在於美國如何有效地維持與運用自身的實力,維持印太地區一整片與中國相鄰的區域。

 

美國不只面對資源有限且防禦範圍廣大的現實制約,各個盟邦的國力與軍事水平有著顯著的質量差異,能力最差且受到騷擾最多的菲律賓因此看似受到美國較多的支持,但是菲律賓沒有能力取得和日韓同一等級的軍事科技與裝備。美中之間保持對話與管控風險,能為美國和盟邦爭取時間,從武器生產到部隊訓練,美國與盟邦的準備工作都在與時間賽跑。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