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柯文哲不理檢察官的「請上車」 豈可等閒視之

李濠仲 2024年08月31日 07:00:00
已然「被告身分」的柯文哲,在被檢方帶回偵訊前,儘管檢方要他「請上車」,他仍執意先對媒體發表說話。(攝影:陳愷巨)

已然「被告身分」的柯文哲,在被檢方帶回偵訊前,儘管檢方要他「請上車」,他仍執意先對媒體發表說話。(攝影:陳愷巨)

2020年,哈佛、史丹佛兩位大學教授史蒂文森、奎利亞爾共同發表一篇論文,題目是《遏止系統性腐敗:美國經驗及其對當代辯論的啟示》,解析了美國19世紀中到20世紀中的政治貪腐史。結論之一是:很幸運,儘管美國曾經一度腐敗盛行,卻沒有走向「盜賊統治國家」的命運。

 

這篇論文描述的美國,主要聚焦1865年至1941年間,美國在轉型為現代化國家時所存在的貪腐現象。當時的美國社會,一方面積極追求富裕,一面還得同時應對貧窮,但也如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於政府和政黨中,亦存在著系統性的腐敗。包括:特定人可以「買官」方式換得政府職務、政黨領袖利用支持者提供的管道賺取非法收入、企業經營者藉由政客居間穿線取得官員優惠待遇、私人機構透過向立法者行賄取得特殊利益,其中又以基礎建設(主要為鐵路建設)、土地開發最常見。

 

至於美國如何遏止上述亂象腐蝕國家根基,兩位學者提到了三個要素:一是公務員制度改革,諸如建立聯邦文職公務員任用辦法,杜絕走後門文化;其次是制定嚴格的反賄絡和反貪汙刑法;第三,有賴媒體大舉投入扮演「黑幕揭發者」,加以媒體產業競爭激烈,間接促成對政客腐敗醜聞高頻率報導。

 

相較於北歐(甚或新加坡),僅由少數道德菁英登高一呼就能推動一系列反貪,美國基於自身特殊人文、地理條件(幅員廣大、人口眾多、聯邦制等等),在以司法手段推動淨貪時,多不是由統治者親自指揮向下發動(所謂「盜賊統治國家」往往就是這樣來的,它不僅沒有機制防止國家領導者濫權掠奪國庫,某種程度恐怕還會刻意保護腐敗體系,如俄羅斯),而是高度仰賴一個相對乾淨,且基本上正常運作的司法機構(尤其是法院和檢察官)跨出重要的一步。

 

至少就史蒂文森和奎利亞爾的研究,美國能從100多年前的政治系統性腐敗走出來,和檢察官勇於提起訴訟,尤其讓政客「有罪不罰」的現象逐漸消失有直接相關。所謂「無人能凌駕法律」的觀念,也是在那個時候萌芽,影響所及,直到1972年爆發水門案,尼克森屢屢以總統特權不願配合調查時,正是這句短語迫使整個案件膛炸開來。

 

30日,台灣檢察官、廉政署人員前往柯文哲住家搜索,並將他帶回偵訊,可以理解,近者,柯文哲「有沒有利用支持者提供的管道賺取非法收入」,其黨在競選期間成立的木可公司,以及紊亂的選舉帳務,不都處處啟人疑竇?遠者,京華城案,現在所有人不就是為了釐清其中有無「企業經營者藉由政客居間穿線,取得官方優待」?更何況,連先一步遭收押的京華城創辦人沈慶京都發表聲明,指控這一開發案有市府官員(包括郝、柯時期)向其索賄,檢廉豈可充耳不聞?因此,以這段時間以來關於柯文哲所涉的種種案件,無論他的身分是前台北市長還是政黨主席,今天司法人員終究前進搜索,並沒有違背社會認知常理(前時代力量黨主席徐永明已有先例)?

 

唯一「反常理」行為,事實上仍是在柯文哲本身。即,就在檢察官經數小時住家搜索,準備將柯文哲帶回偵訊時,從住家大門走出,面對守候多時的媒體,已然「被告身分」的柯文哲,卻仍執意要對媒體發表說話,尤其,當一旁的檢察官要求柯文哲盡快上車,柯文哲竟直接回絕「不行,我有話要說」,當帶隊的主任檢察官江貞諭再次提醒「請上車」,柯文哲更是略帶怒意搖了搖手說「不行」,並補了一句「除非你把我帶走」,然後喝令眾媒體安靜,再從從容容面對鏡頭發表意見。從柯文哲的反應來看,不正是「政客凌駕法律」的一種體現。

 

偵辦中的京華城案會如何左右柯文哲命運尚不可知,倒是在選舉經費如此浮報、濫報、亂報,以及公庫、私庫的恣意流通中,其人的目無法紀已昭然若揭。今天,他一方面要「執政當局」清楚說明為什麼搜索他,一方面再無視檢察官的「請上車」,他對台灣司法人員的獨立性,顯然是帶有雙重蔑視。當兩位學者慶幸美國走過系統性腐敗,沒有淪為「盜賊統治」國家,我們應該也很慶幸,未待柯文哲登上大位就能摘掉其「新政治」假面。

 

※作者為《上報》主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