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長的隧道也有其終點──讀《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揭仲 2024年09月03日 07:00:00
美國陸軍第1師士兵搭乘登陸艇於奧馬哈海灘登陸,攝於1944年6月6日(D-Day)。(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美國陸軍第1師士兵搭乘登陸艇於奧馬哈海灘登陸,攝於1944年6月6日(D-Day)。(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不久前,諾曼第登陸戰八十週年的各種紀念活動,吸引了全世界軍事與歷史愛好者的目光,我也是其中之一。

 

拜《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與《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等成功影視作品之賜,使這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在八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家喻戶曉,甚至成為許多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火擴及歐洲、亞洲、中東與大西洋各地,上億人提起武器奔赴前線,最後劇烈改變世界面貌—最鮮明、有時甚至是唯一的印象。

 

事實上,這種將整場大戰聚焦於歐洲大陸、甚至是歐洲大陸幾場關鍵會戰的情形,並非只存在於影視產業,就連戰史研究與歷史研究等學術領域亦復如此;主要原因不是研究者的偏見或偷懶,而是所涉及的問題太過龐大、要閱讀與吸收的資料雖然已堆積如山、汗牛充棟,但仍舊難以涵蓋這場大戰的主要面貌。

 

儘管任務如此艱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的近八十年中,還是有極少數學術巨擘成功完成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替人類留下了以整場大戰為主題的著作;其中最令國人耳熟能詳的,應該就是英國戰略和軍史大師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所撰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李德哈特這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儘管在很多方面都極具價值,例如他所關切的重點不僅只有歐洲大陸與北非,也用相當篇幅來探討太平洋與亞洲大陸的戰事發展,但對今日有興趣接觸這場大戰歷史的讀者來說,仍然有些美中不足!

 

首先是李德哈特這套巨著描述的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五年,以致無法對導致這次大戰爆發的前因及序幕—例如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九年間,日本帝國與中華民國之間的戰事—與這次大戰所造成的各種後果,提供足夠的解釋與說明;其次是受限於成書年代,許多與這次大戰相關的史料,不是仍未出土或完成整理,就是還塵封在許多共產集權國家的政府檔案館中,當然李德哈特也無法運用今日的許多技術,來快速地爬梳、整理大量的資料。

 

更重要的是,李德哈特在撰寫時,還是以「戰史」為主軸,也就是將焦點置於同盟國與軸心國二大陣營間的軍事衝突上,使隱藏在軍事衝突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脈絡,也就是本書作者李察.奧弗里(Richard Overy)所強調的「推動這段歷史的力量」,就無可避免地遭到簡化、甚至省略。

 

因此,衛城出版社這套《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Blood and Ruins:The Last Imperial War, 1931-1945),就成為國內出版界繼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後,另一部以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主題的重量級譯作。

 

首先,作者李察.奧弗里成功跳脫以往「同盟國為維護世界和平,挺身對抗軸心國的侵略」此一行之有年、大家也耳熟能詳的觀點,將論述的核心置於「推動這段歷史的力量」,以及這股力量如何導致戰爭爆發,又如何造成各傳統帝國的崩解與現代國家體系誕生,讓讀者能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場扭轉人類命運大戰。

 

其次,作者擺脫傳統的時間分野,將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放在一起,視為第二次「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的前後兩階段,讓讀者能對戰爭的起源、過程與結果有更清楚的瞭解。例如作者在書中,就對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東北的「九一八事變」,與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年日本帝國與中華民國的戰事,就有相當的陳述,能彌補許多西方同主題著作之不足。

 

同時,作者強調應該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理解為一起全球性的事件,甚至強調「相較於在歐洲戰場擊敗德國,亞洲的戰事及其結果對戰後世界的影響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使得在作者筆下,歐洲大陸以外的戰場不再只是配角,讓讀者能有藉由閱讀本書,清楚認識這場大戰的全貌。

 

最後,作者更爬梳、整理這場大戰中,各個面向的大量史料,讓讀者除傳統帝王將相如何鬥力鬥智的視角,也能接觸到更多、更廣泛、更深刻的角度,對這「最後一場帝國戰爭」史無前例的「總體性」,獲致更深入的瞭解。例如,作者在書中不僅描述這場「總體戰」是如何的進行,也將視角延伸到戰線後方支持總體戰的平民與社會,並探討此一過程所造成的各種影響與後果,與對經歷戰火的人們所帶來的傷害。

 

這些特點,使這套《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不僅能讓已經飽讀戰史的讀者,能藉由閱讀本書,對這場大戰獲致更全面、更深刻的體會;也適合亟欲理解這場改變人類命運的大戰,卻又對傳統戰史中大量軍事細節與術語感到困擾的讀者。

 

另外,雖然作者李察.奧弗里謙虛地表示,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衝突部分,已有許多優秀作品做出深刻的探討與詳盡的記載,所以他不做過多的陳述;但實際上,作者在書中對軍事衝突的重要過程,與影響軍事衝突走向的關鍵因素,都有精闢的分析與要言不煩的介紹,也非常適合對戰史有興趣的入門者閱讀。

 

誠如作者李察.奧弗里所言,本書除了是針對二戰時期提出大問題的歷史作品,也是一部關於死亡、恐怖、毀滅與貧困的歷史,所描述的是人類所經歷的「巨大苦難」!乍看之下,雖讓人感到沉重,但瞭解這些苦難的目的,是要從歷史中獲得教訓,讓人類在當前世局看似無窮盡的黑暗隧道中,仍能保持冷靜並獲得勇氣;因為誠如李德哈特所言,歷史顯示「最長的隧道也還是有其終點」,所以只要人類能記取教訓、保持冷靜,然後鼓起勇氣繼續前行,則人類文明的列車一定能從黑暗的隧道中衝出、迎來光明。我相信這套《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也能和許多經典著作一樣,提供人類必要的教訓與指引。

 

只希望人類在衝出隧道後,仍能繼續記取歷史的教訓,才能實現已故國內戰略研究宗師鈕先鍾教授,在替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的中文版撰寫譯者前言時,於結尾所許下的心願:「但願後冷戰世界所看見的是真正的陽光而不再是幻影!」

 

※作者為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本文為《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衛城出版)審訂者序。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