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中國廉價電動車輸歐 潛藏經濟與政治風險

宮臨冬 2024年09月06日 00:01:00
中國的電動車出口並非純粹的市場行為,而是深受中共產業政策影響。圖為比亞迪在德國展出的電動車款。(美聯社)

中國的電動車出口並非純粹的市場行為,而是深受中共產業政策影響。圖為比亞迪在德國展出的電動車款。(美聯社)

中國近年來迅速崛起為全球第二大電動車出口國,2023年其電動車總出口值增加70%,達到341億美元,其中近四成的電動車出口至歐盟。由於中國製電動車的價格通常比歐盟生產的同類型車款便宜20%,預計到2025年其在歐洲市場的佔有率將由8%增至15%。然而,這種低價電動車的大量輸入,正在引發歐盟對其依賴程度過高的擔憂,猶如過往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倘若中國藉由供應鏈戰略操控,歐洲將面臨原料價格飆升和供應短缺的潛在危機,並對汽車製造業帶來嚴重的就業壓力。

 

關稅措施:歐美的防守反擊

 

面對中國廉價電動車的衝擊,歐盟和美國紛紛採取關稅措施。2024年6月,歐盟執委會宣布從7月4日起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實施臨時性關稅,美國也在5月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鋰電池等商品提高了關稅。中共政府隨後宣布對歐美商品展開反傾銷調查,並計劃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中方聲稱,其電動車產業的競爭優勢來自市場規模和公平競爭環境,而非政府補貼。然而,事實上,中共政府自1995年起便已將電動車納入多個五年計劃,並透過各種補貼和優惠政策大力扶持該產業。根據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的數據,2009年至2023年間,中共政府已投入約2309億美元的補貼。

 

中共的產業政策模式在推動電動車產業的同時,也引發了產能過剩的問題。特斯拉和比亞迪的激烈價格戰正是這種過剩競爭的直接表現。由於補貼和政策支持的不透明性,外界難以估算中共實際的補貼規模。與歐美的市場自由競爭不同,中共的補貼形式涉及政府引導基金和國營企業的合作,使得其對外部市場造成不公平競爭壓力。這種不透明的操作方式,不僅讓外國企業感到不安,也成為全球經濟秩序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中國廉價電動車衝擊歐洲市場的深層原因

 

中國的電動車出口並非純粹的市場行為,而是深受中共產業政策影響。中共以低價傾銷策略爭奪全球市場份額,對歐洲和美國的汽車產業和就業造成直接衝擊。中共在貿易和經濟領域的不透明行為,使其自稱的“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言行不一。事實上,中共的產業政策不僅加劇了全球產能過剩,也助長了各國的反全球化情緒。歐美和其他國家愈發意識到這種依賴所帶來的風險,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商品的貿易防禦措施。

 

中共聲稱支持經濟全球化,但其實施的產業政策和補貼措施卻反映了相反的行動。中國應放鬆黨國體制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健全國內社會福利制度,提升國內消費能力,才能真正減少對外部市場的衝擊,並助於全球逐步重建更公平互惠的貿易秩序。只有通過更為透明和公平的競爭,中共才能有效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並改善其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

 

※作者為中共研究人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