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軍方展示被攔截的伊朗彈道飛彈。 (美聯社)
自從哈瑪斯政治領袖哈尼亞7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遇襲身亡後,伊朗便不斷揚言報復以色列,稍早也傳出伊朗將向俄羅斯提供彈道飛彈,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這讓外界對伊朗的軍事實力及其研製武器的能力更加擔憂,但據分析報告,伊朗飛彈的精準度及威力其實「遠不如預期」。
俄烏戰爭爆發後,伊朗便持續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等武器,更有消息傳出,伊朗將向俄羅斯交付彈道飛彈,意味著伊朗對俄羅斯的軍武支持升級。不過,根據美聯社(AP)獨家取得的分析報告,包括伊朗飛彈計畫最重要的「伊瑪德」(Emad)國產長程飛彈,其實威力都不如預期。
位於加州蒙特瑞的「詹姆斯‧馬丁防擴散研究中心」(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在分析今年4月13日伊朗向以色列發動的大規模襲擊後,有以下幾點發現:
今年4月13日,伊朗當時向以色列多地發射飛彈攻擊,包括距離耶路撒冷南部65公里的內瓦提姆空軍基地。詹姆斯‧馬丁防擴散研究中心認為,伊朗也發射了大名鼎鼎的「伊瑪德」(Emad)國產長程飛彈,這款飛彈射程號稱可達2000公里,是流星3型(Shahab-3)地對地彈道飛彈的改良版本。
報告指出,伊朗的目標肯定是以色列F-35I戰機的機庫,在測量機庫與飛彈落地點之間的距離後,得出伊瑪德飛彈的「圓概率誤差」(circular error probable)平均是1.2公里。這遠遠超過西方先前對這款飛彈評估的500公尺誤差,更不要說伊朗一直向軍武買家宣傳的50公尺誤差。
詹姆斯‧馬丁防擴散研究中心研究員萊爾(Sam Lair)表示,伊朗4月對以色列的襲擊顯示了「一定的打擊能力」,「但如果我是最高領導人,我可能會有點失望。」
Satellite images showing Iranian missiles hitting the Nevatim airbase of the Israeli Air Force.
— S p r i n t e r (@SprinterFamily) April 14, 2024
Iran did not attack civilians of the Israeli regime.
Please note that Iran has not attacked any civilian home, hospital, school, synagogue, bakery, water tank, journalist, ambulance… pic.twitter.com/3EdCU9rN2h
當天,根據以色列估計,伊朗發射約170架無人機、30枚巡弋飛彈和120枚彈道飛彈,規模如此龐大,顯示這次攻擊「不是象徵性的」,而是企圖「突破以色列防禦」的重大嘗試。
不過,美國、英國、法國和約旦都擊落多枚來襲的飛彈。美國聲稱擊落80架攜帶炸彈的無人機以及至少6枚彈道飛彈。以色列甚至表示,他們的飛彈防禦系統攔截了99%的來襲飛彈。
匿名美國官員表示,他們認為超過一半的伊朗飛彈在發射時失效,或在擊中目標前便已墜毀,這都表明伊朗飛彈的威力可能「誇大其辭」。
Footage purportedly shows Iranian missiles impacting in the Negev area of southern Israel earlier. pic.twitter.com/WtE4rjtBms
— Emanuel (Mannie) Fabian (@manniefabian) April 13, 2024
伊朗與以色列沒有接壤,兩國的最短距離也有1000公里。這意味著伊朗只能依賴中長程飛彈對以色列的直接軍事打擊,而且目標距離越遠,飛彈導引系統的微小誤差也會被放大,更受風和其他天氣條件的影響。
伊朗在4月的糟糕表現,讓外界開始質疑德黑蘭能否針對如此遙遠的目標,進行精確打擊。不過,伊朗也可能尋求黎巴嫩真主黨和葉門青年運動等盟友的協助,來擊倒以色列的防禦體系。他們也不斷宣稱自己具備製造核武器的能力,藉此威嚇以色列及其盟國。
🇺🇸🇮🇷🏴☠️⚡ | ABC, quoting an American official:
— 🇮🇷 Rydro ☫ عباس 🕋⚔ (@Rydro313) April 14, 2024
🔸 At least 9 Iranian missiles penetrated Israel's defenses and hit two air bases.
🔸 5 ballistic missiles hit the Nevatim air base, damaging a transport plane and a runway.
🔸 4 ballistic missiles hit the Negev Air Base. pic.twitter.com/ONh47bTF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