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司令唐華將潛艦量產規劃從「3+2+2」變更為「2+3+2」,導致預算重新計算編列而延宕。 (合成畫面/國防部、台船提供)
國防部8月30日將2025年國防預算書送至立法院,其中海軍司令部「潛艦國造-第3階段後續艦」籌建案項目總金額2840億8080萬元,而整體獲得規劃書,國防部趕在8月27日才核定,外界質疑預算總金額早已匡列,為何到最後一刻才核定?據指出,海軍司令唐華蕭規曹不隨,將原規劃採「3+2+2」艘三階段分批籌獲,變更為「2+3+2」艘建造,使得量產後續艦的預算在總金額不變,原編列14個年度分年預算就是大地震,需重新計算編列,這才是延至最後的主因。
據指出,國防部在今年3月要求海軍進行7艘後續量產型潛艦與所需武器裝備預算進行初估,當時依據3+2+2艘三階段優化建造案,由台船擔任主合約商,戰鬥系統的次合約商則由美商洛馬與雷神組團隊來競標,每艘間隔1年6個月開工,台船海昌工廠最多可有兩艘潛艦進行建造。當時海軍就概算出7艘後續量產型潛艦總金額2840億餘元,本報4月獨家報導7艘潛艦約2800億餘元時,時任國防部長邱國正並未否認此預算,僅表達尚未定案,隨著海軍精算後獲得2840億餘元,依此向在國防部呈報並同意,進行整體獲得規劃書撰寫。
但是海鯤號原型潛艦就如同沱江原型艦一樣,有許多設計規劃都以作戰需求來訂規格,或是遷就獲得裝備來設計,當原型艦通過作戰測評開始部署服役後,原設計是否符合現實環境就會一一浮現,例如沱江原型艦上的反潛設備,服役就就發現效益不好,塔江等後續艦就移除這項裝備。
相較海鯤號原型潛艦在俄烏戰爭後,陸續獲得歐洲生產潛艦重要裝備的國家,同意提供我方裝備後,自然後續潛艦的首艘就必須就新設備進行潛艦優化設計,構型也要隨之調整,因海鯤號原型潛艦依合約是2025年11月台船交付海軍後,才是各項作戰測評開始,海軍也會隨著海鯤號潛艦的作戰測評與服役後,持續進行需要優化部分。
據指出,若採3+2+2艘建造方案風險太高,因為後續潛艦的首艘相當又是改款的原型艦,隨著海鯤號潛艦服役擔任戰備也會發現需要優化部分,加上部分裝備性能的持續提升,海軍評估真正可以定型的潛艦應該是在第3艘;從每艘間隔1年6個月開工的期程來推算,第3艘後續潛艦開工預估落在2028年到2029年之間,從2029年到2032年4年的後續潛艦預算,分別為292億3600萬元、291億9600萬元、321億2200萬元與300億3600萬元的最高峰的預算支出,代表3艘後續潛艦建造的預算。
據了解,經海軍檢視未來可獲得的裝備與技術,認為「2+3+2」艘三階段建造,會比「3+2+2」艘建造來得更實際與更符合建造的效益,經海軍司令唐華同意變更三階段建造模式,後續潛艦建造案的預算就需依「2+3+2」艘重新計算出每年度所需要分配的額度,因此整體獲得規劃書也要重新調整,才會在國防部預算書送立法院前的48小時,「潛艦國造-第3階段後續艦」籌建案的整體獲得規劃書獲國防部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