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陳昭姿「示現」了什麼

盧斯達 2024年09月11日 07:00:00
立委陳昭姿說自己是佛教徒,這幾天「想通了柯文哲就是示現菩薩」。(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立委陳昭姿說自己是佛教徒,這幾天「想通了柯文哲就是示現菩薩」。(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每個人都能成為 15 分鐘的救世主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涉弊遭羈押禁見,黨友和支持者 8 日上街開支持大會,立委陳昭姿台上表示自己是佛教徒,這幾天「想通了柯文哲就是示現菩薩」,用他的肉體受折磨,令民眾看清楚「司法如何操弄政治、對付政敵」。視政治領袖為神佛,固然被不少網民嘲笑,但也有論者覺得,這是出現了政治宗教化。

 

大學時期,學校有宗教背景,所以設很多宗教、哲學科目給選修,其中一個大開眼界的機會是佛學科。這一科教我們從歷史角度,或者佛教的根本時期去理解佛教,學習材料也大部份是非漢文,也去參觀不對外開放的密宗道場等等。

 

那是一位信天主教但同時研究佛教的老師,他經常提醒我們,上這課要適當放開成長過程中在「華人社會」學到的既定概念,去理解這個發源自今天尼泊爾、印度一帶的古老宗教。因為佛教開始之後又傳去了不同地區,入了中國、日本那條「北傳佛教」路線,其實也只是這體系的一部份。

 

教授經常會對比基督宗教和佛教,有次他談到他認為佛教是很務實,充滿東方直覺或實際思維的宗教。為甚麼那時的古印度人會修行,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解脫法門,說到底是因為人們感受到痛苦。生老病死,不能停止的生命輪迴,社會的不公平或者剝削、壓迫,生命中所有不舒服,人們希望有一個解脫出口。整個思想,都是人類對「痛楚」的反應,不管來自身還是心。

 

所以各地出現了修行者,然後出現了在種種教派中走出自己一條路的悉達多。在他去世後,弟子們收集和整理他的教誨和戒律時出現了分歧,教派出現了「根本分裂」。不管如何,學習佛教是為了「離苦得樂」,覺醒並且脫離輪迴的人就是「佛」,要通過無數個生命輪迴的修練,本來是相當困難。宗教為了發展信眾,很快就會有人發展出「簡易版」,包括戒律嚴格程度、「得救」的難度可以因人因宗派而不同,這便形成了門派。

 

「菩薩」被形容為主動來臨拯救眾生的慈善家,他自己已經得道,但可以在輪迴中自在活動,傳說中主動回來,可以化身成不同人和事,協助信眾盡早得到智慧,中文形容為「倒駕慈航」。理論繼續發展還涉及時空。有些「菩薩」和「佛」是彼此前生、過去世未來世的關係。

 

由人增修發展的神話,又是因為古時宗教要發展,也是因為「人性的弱點」。一般人的心態市儈又現實,我當然想得到解脫,但又不想受那麼多煩惱,不想自己去闖,我們反而是想有人幫助自己,引渡自己。

 

「菩薩」滿足了人們希望被外力拯救、「己願他力」的心態。在香港也有,當有重大事件的時候,人們會習慣性「勉勵」年輕人說:香港未來靠你們了,但這其實應該是大家都有份。

 

例如「觀世音菩薩」在中文世界的角色,也是典型的強調救苦救難。「地藏王菩薩」則是要救下界眾生。佛教很早以前就不只強調個人提升智慧、講個體覺醒那一面,還有尤如基督宗教、拜火教那樣的救世主宗教一面。「彌勒菩薩」是指未來降世的佛。這些理念也在中國帶來過很多宗教戰爭,被白蓮教等等的秘密宗教吸納。一般人性就是趨利避害,信救世主或菩薩接引,似乎比「苦修獨覺」舒服,安慰更大。說得黑色一點就是「菩薩比佛法有市場」。

 

在很多佛教或民間宗教,可以觀察到信眾當然會自覺是佛教徒,但信的主要是菩薩或其它神,或曰「通過菩薩去學習佛法」,可以看見「菩薩」這概念是有多受歡迎。

 

順治皇帝也自稱過「文殊菩薩皇帝」、「文殊大皇帝」,用來強化自己對西藏、蒙古的控制。乾隆喜歡在畫像中 cosplay 文殊菩薩,慈禧太后喜歡 cosplay 觀世音。他們以「外族」之身,很巧妙地將中國正統皇帝崇拜,以及來自佛教的宗教偶像崇拜,在那段時期融合無間。

 

因為信眾渴望救主的情結,這是一種恆久的統治通貨,是可以在政治中、商業中變現或轉換,似乎清朝統治者是一向理解這一點。裡面有一種人民原始的偶像崇拜衝動。本能中我們都想有「菩薩」,在現代就是我支持的從政者,幫我們止痛,但由於我們搞不清痛楚的機制,所以經常也是「無明」。

 

對從政者或支持者,這是一種 toxic relationship(有毒關係),因為前者總是禁不住為了爭取選民支持,漫天許下不合理的承諾和願景,人們之後會失望,會驚懼,又增添了很多痛苦,但人們內心深處還是會期待找到一頂阿拉丁神燈,於是形成了受苦的迴圈。

 

就算柯 P 短期內未必能復出,但人們對菩薩的需求還是一樣大,說到底我們有機會就想不勞而獲,想更多事情能假手於人/政府。當有人願意迎合這種幻想,而我們又相信,他便成為了新的救世主,至少在那一刻。

 

作者為香港評論者/作家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