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凌翔:推動軍工產業號角已響 無人機做先鋒?

烏凌翔 2024年09月16日 07:00:00
如果台灣的軍工產業真的能融入美國國防工業體系,「亞太第一」!「成長10倍」就都是合理的目標了。(美國「黑色大黃蜂」微型無人機/圖片取自FLIR)

如果台灣的軍工產業真的能融入美國國防工業體系,「亞太第一」!「成長10倍」就都是合理的目標了。(美國「黑色大黃蜂」微型無人機/圖片取自FLIR)

這個月5號,行政院院會在聽取國家發展委員會報告「五大信賴產業推動方案」之後,發佈新聞稿與「懶人包」,昭告天下,政府已經吹響了推動賴總統重要政見的號角!

 

新聞稿中強調「打造臺灣成為全球民主科技陣營中不可或缺且受信賴的夥伴,並透過創新驅動,帶動百工百業發展,同時強化國家安全及韌性,促使臺灣成為經濟日不落國」。

 

(圖片擷取自行政院新聞稿)

 

這段話有兩個重點:科技與經濟,值得探討。

 

五大信賴產業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AI)、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梳理一下即會發現,這五大產業其實不屬同一個「位階」。怎麼說呢?

 

從應用來分析。半導體的產品是晶片,它是發展人工智慧的重要基礎,沒有它,人工智慧的模型與應用軟體都無從發展與發揮功能。同理,安控與次世代通訊也都是資通產業中許多應用領域的一環,也都需要晶片與其它硬體、再加上軟體才能組成系統。

 

軍工產業更是集應用之大成,可以視為火車頭,半導體、AI、安控、通訊,都可以、也必須集成起來,成為它的一節節車廂,被它拖著,駛向國家安全的遠景。

 

賴政府此時會推出此一政策,肇因於國際現狀越來越墜入「冷戰2.0」的格局,而當大國「權力轉移」的競爭壓力高漲時,軍武需求必然推動科技更快速發展,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都是近百年內發生過的實例。

 

所以,小結是:軍工產業是五大信賴產業中最重要的目標,半導體產業則是台灣推動五大信賴產業的最強大基礎。

 

以上是科技視角,那麼如何看待其中的經濟要素呢?

 

行政院新聞稿中標注了五大產業可能帶來的產值數字,其中半導體估到2028年 (也就是賴政府第一任期的4年)有2.8兆新台幣,也許最準確。安控沒有預估,另三大都是很粗略的數字,不過,可以看出,賴政府的意思是:推動五大信賴產業不只是為了台灣的安全,也可以為台灣的經濟成長做出巨大貢獻。

 

「透過台灣原有的科技基礎  發展軍工產業  帶動包括但不限於另四大產業  促成台灣增加收入」,這套邏輯只解釋了經濟層面,可是,透過軍工產業發展、提昇台灣安全的機制為何?

 

台灣的安全從國民政府遷台以來,就依賴美國,一個具體的做法就是單向的軍售,美國賣台灣戰鬥機、飛彈、火炮、無人機…現在台灣要發展軍工產業,有沒有一種可能:台灣自己製造武器,提供自己更多的防衛能力之餘,還進一步量產後回銷美國、甚至外銷其它國家?

 

有可能。我們看行政院提供的推動五大信賴產業「懶人包」第5頁,標題為「軍工」,3項推動目標中的2項為國艦國造、國機國造──都是給自己用,第3項,無人機的目標明顯包括外銷,截錄如下:

 

打造無人機非紅供應鏈,成為亞太第一無人機民主供應鏈中心

 

無人機產業產值117年前成長10倍,達 300億元

 

因應臨時性需求可彈性增調無人機月產能達 15,000 架

 

「亞太第一」!「成長10倍」!「月產能達 15,000架」!這些目標與數字有其合理性嗎?信心何來?

 

英國知名智庫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RUSI)估計俄烏戰場一個月要消耗掉1萬架小型無人機,雖然也有人不看好無人機在未來的重要性,譬如法國陸軍參謀長席爾上將(Pierre Schill)公開表示小型無人機目前的優勢只是「歷史上的曇花一現」,但筆者以為小型無人機量產後的低廉價格,以及配備各種AI功能後所能發揮的效用,還遠遠沒有到達它對戰略、戰術衝擊的極限。

 

我們也不要把想像力侷限在無人「機」,中國大陸與台灣隔著一道海峽,雖然我們不樂見,但萬一萬一台灣發生戰事,小型無人船、艦,都是台灣未來必然要發展的嚇阻力量,其數量也都會是以「數千」做單位的;美國國防部也這麼想。

 

美國國防部去年8月由副部長希克斯(Kathleen Hicks)公佈了「複製器」(Replicator)計劃,其重點是要在2年內 – 這表示要儘快,因為遠短於冷戰時期發展軍武的漫長時程 – 部署幾千架各式無人機,目的是「抗衡中國解放軍的數量優勢」。「複製器」計劃在今年中,已經進入研發原型機階段,有超過 100家參與,最終選出4家

 

已經失去製造業文化跟環境的美國,軍武可能是本土僅剩的幾種強大製造業之一了,然而,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量產這麼多先進的新武器,又強調要降低成本,長於製造的台灣可以分得一杯羮吧?合理的猜測是工業電腦與高階晶片,都是台廠可以首先進入供應鏈的部份;也許還有其它零部件?

 

如果台灣的軍工產業真的能融入美國國防工業體系,「亞太第一」!「成長10倍」就都是合理的目標了。這只是台灣的一廂情願嗎?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中心去年底出版的一本報告,這個月台灣出版了中譯本《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導體安全》,其中第5章〈透過半導體深化美台合作〉、「國防工業的合作」一節中,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敘述:

 

台灣在精密製造、電子和防衛級半導體的能力,使它在關鍵武器系統和彈藥製造的供應上大有可為(如果獲得許可的話)這不僅可用於其自身防衛,甚至可提供出口。這個概念已得到台灣和美國國防產業的支持,同時至少也得到了台灣政府的默許。

 

只是概念嗎?雖然《晶三角》十幾位作者群並非美國現任官員,但他們來台多次,與蔡、賴政府多位官員接觸多次,他們揭露的訊息搭配時序綜合分析,應有一定的意義。

 

這個月22~24日,2024年美台國防工業會議 更多第一場會議將探討針對當前台灣威脅情勢採取更廣泛的區域和全球方針的可能性,評估潛在的區域盟友以及它們可以為基於聯盟的應對措施帶來的能力。第二場的嘉賓將討論目前台海灰色地帶的局勢,不僅包括解放軍侵入台灣防空識別區,還將評估針對台灣的各種政治、經濟和資訊行動。第三次會議將分析美國和台灣現有的和可能的機制,為台灣的威懾和防禦努力提供適當的資源。第四場會議將以第二場討論為基礎,探討台灣如何應對檢疫或封鎖等潛在的替代強制性措施,以及美國工業界如何在應對這種突發事件的準備中發揮作用。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會議將研究 2024 年美國大選的結果可能如何影響這一重要雙邊關係的未來,特別關注對外軍售 (FMS)、聯合生產和系統交付積壓等問題對於台灣。將美國賓州費城舉行,我們且拭目以待,看看美國與台灣國防合作的未來,會不會出現小型無人機的討論?

 

※作者為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科技與國關研究委員會」召集人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