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此時試射洲際彈道飛彈?各方專家剖析一文掌握

洪毅 2024年09月26日 17:59:00
中國試射洲際彈道飛彈,具有多方面威嚇的意味。圖為習近平2017年檢閱解放軍部隊。(美聯社)

中國試射洲際彈道飛彈,具有多方面威嚇的意味。圖為習近平2017年檢閱解放軍部隊。(美聯社)

中國時隔44年首次試射洲際彈道飛彈(ICBM),學者指出,北京當局此舉很可能是在聯合國大會舉行之際,美中兩國領導人通話前夕,向美國及日本、菲律賓、台灣等盟友發出強力威懾,甚至是核威懾,並向國內外宣示,早前火箭軍的貪腐醜聞,不對中國軍力構成威脅。

 

試射ICBM常見嗎?

 

世界上只有8個國家擁有ICBM:中國、法國、印度、以色列、北韓、俄羅斯、英國、美國。美聯社報導指出,各國ICBM試射大部分都在本土進行,中國也不例外,事實上,中國上1次朝向公海試射ICBM,已經是1980年5月的事情。中國當時試射的是「東風-5型」ICBM,至於昨天(25日)試射的ICBM沒有公開,但普遍認為是最新的「東風-41型」。

 

北韓是少數高頻率朝公海試射ICBM的國家,智庫「日本戰略研究論壇」學者紐夏(Grant Newsham)接受新加坡「亞洲電視台」訪問時就說,北京當局試射ICBM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北韓的挑釁行為,「目的不只是軍事演練,更試圖形塑心理威懾及傳達強力訊息」。

 

2019年中國國慶閱兵亮相的東風-41型洲際彈道飛彈。(美聯社)

 

中國在傳達什麼訊號?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指出,中國與美國關係惡化,在東海、台海、南海上,又與日本、台灣、菲律賓等國關係緊繃,但中國的強硬態度只是有增無減。

 

南韓梨花女子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李雷夫(Leif-Eric Easley)就表示,中國藉此向美國發出訊號,也就是:「如果直接干預台海衝突,那美國本土可能會很容易被攻擊」,此外,「中國的挑釁行為也是在向美國的亞洲盟友宣告,中國有能力同時進行多方面作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學者唐安竹(Drew Thompson)則向《紐約時報》表示:「中國正在發出訊號,試射彈道飛彈讓中國的對手注意到,中國的克制是有限度的,也反映出中共政權對風險的高敏感度及脆弱性」。

 

《華爾街日報》報導則指出,負責中國飛彈的火箭軍經歷人事大地震,至少5名火箭軍出身的人大代表遭到解職,同時落馬的還有前2任國防部長李尚福、魏鳳和;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EIP)核武專家趙通表示,中國藉試射ICBM重振火箭軍威信,並避免美國及盟友因火箭軍動盪而對中國「更加自信」。

 

 

ICBM與中國核武

 

ICBM除了射程範圍超過5500公里的超遠程打擊外,也因可掛載核彈頭而受到各界關注,尤其是中國近年來的核武擴張速度。

 

幾十年來,中國都奉行「最低限度核威懾」及「不率先使用核武」兩政策,至少從1990年以來,中國都將核彈頭的數量保持在200枚出頭。但是習近平就任後,中國異常快速擴張核武庫,從就任初期的200枚出頭增加到500枚,幾乎是原本的2.5倍,而且預計到2030年時,還要再擴大到1000枚。
 

俄羅斯擁有全球最大的核武庫存,達到近5600枚核彈頭,美國則略多於5000枚。

 

各國對此有何反應?

 

中國政府表示,已在發射ICBM前「通知相關國家」,但沒有點名將訊息傳達給哪些國家而陷入羅生門,因為台灣及日本表示沒有收到,美國政府則表示有收到通知。

 

亞太多國均對中國的行為表示不滿:台灣的陸委會表示,此舉「嚴重威脅區域安全」;日本政府表示,這樣的行為「應嚴肅關注」;澳洲外交貿易部說,中國此舉「不符合區域各方對大國在軍事透明度及再保證的要求」,因而「破壞區域穩定並升高誤判風險」;紐西蘭外交部則說,這是「不受歡迎,且令人擔憂的事態發展」。

 

但是據彭博報導,美國政府反而對中國的「事先通知」表示讚賞,國防部發言人辛赫(Sabrina Singh)稱此為「一件好事」,是「符合常識,提高信心」的動作,因此可謂「朝正確方向邁進一步,能夠避免任何誤解或誤判」。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