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允恭專欄:種土─台灣農地版的《老人與海》

丁允恭 2024年10月02日 07:00:00
青農蕭昭仁,以五年半的時間,投身於改良土壤事業的歷程。圖為阿仁與他的狗。(圖片摘自種土臉書)

青農蕭昭仁,以五年半的時間,投身於改良土壤事業的歷程。圖為阿仁與他的狗。(圖片摘自種土臉書)

記得某個重量級政治人物曾經說過他覺得「老人與海」很無聊,那我想如果他有機會(顯然最近沒有)看到「種土」的話,應該也是無法充份體會這部紀錄片想要表達的情懷。就像古巴的老漁夫一樣,青農阿仁,帶著樂觀與勇氣出發,他使盡了力氣與現實搏鬥,最後卻是完全的徒勞無功。這部「種土」,就宛如是發生在台灣農地裡的「老人與海」故事。

 

將近20年前,「無米樂」橫空出世,使台灣農民的生命史躍然銀幕之上,進入眾多都市民眾的視野,堪稱是台灣紀錄片的一塊里程碑。如今當年兩位導演之一的顏蘭權,最近推出了再一部以台灣農業為主題的作品「種土」,紀錄了從科技業出身的青農蕭昭仁,以五年半的時間,投身於改良土壤事業的歷程。

 

阿仁投入這一個事業的初心在於,挽救台灣農地的流失危機,提供農民適於種植的土壤。西部平原的農地大部份已經污染嚴重,幾乎一片淨土難求。就如同影片中所呈現的,許多農地,都已經成為硬梆梆的死土,只有繼續再疊加化肥與農藥,才能再繼續生產,然而這又讓死土更死,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情形下,從台大電機研究所畢業、原本從事科技業工作、年薪百萬以上的36歲青年蕭昭仁,毅然辭職來到高雄橋頭,租下了一塊台糖的土地作為基地,企圖把被塑膠垃圾污染的廢土清理乾淨,打造一片真正的「淨土」。除了清理土壤以外,他也到處收集有機廢料,透過自然堆肥的方式,將硬化的死土,慢慢轉變為適於種植的活土。

 

青農阿仁也將這些被養活的土壤收集起來,推出「好味土」,提供農友進行農地的改良,但這卻幾乎是一項慈善事業,三年下來淨收六萬塊錢,根本無法成為一個營利的商業模式。然而青農阿仁沒有放棄,他持續與一家人在土地裡清理塑膠垃圾,從一塊一塊的土壤之中,沒日沒夜地拔出密密麻麻的塑料繩,那彷彿是沒有止盡的任務,也讓我們看到腳下的這片土地,是如何受到了工業發展的蹂躪,已經被工業廢棄物密密地滲透、捆綁、窒息。

 

在阿仁打拚的同時,另一位老農安和哥,則是不時地以道家經典,叫他順從天道、不要用力過度。安和哥擁有得天獨厚、一塊生機盎然的田野,土地裡的微小動物,都在替他的農作提供養份,也讓他的務農生涯有不錯的收入。然而因為做田人的辛苦,他面對著第二代不願意接棒務農的困境。

 

安和哥和阿仁。(圖片摘自種土臉書)

 

整個故事最後收尾在,一場無法抗拒的災厄之下。為了橋頭科學園區的建設,土地都將被政府收回,無論是樂天知命的安和哥、還是與天搏鬥的阿仁,他們投身的事業都將中止於此,一切都化為烏有、無以為繼,再怎麼想要拚搏下去,在此刻也是枉然。即便如此,直到了最後一天,在滂沱的大雨之中,青農阿仁仍然在從土壤中,將塑膠繩一條一條拔出,雖然似乎已經毫無意義,雖然一切幾乎已經失敗,但他選擇戰鬥到了最後的最後,就像老人與海中的漁夫一樣,即使耗盡氣力、即使已經沒有收獲。

 

一如老人與海,若不是有海明威細細描寫了與大魚搏鬥的歷程,漁夫所留下的將僅只是被鯊魚蠶食殆盡的大馬林魚遺骸;青農阿仁的五年半光陰從一開始的信心滿滿,中途歷經了無數的挑戰與挫折,最後他被現實擊敗了,非常徹底地擊敗。但這場唐吉訶德式的旅程,因為有蘭權的鏡頭做出了深刻的紀錄,使一切不至只剩下虛空。紀錄片的意義正在這裡,將發生過的事物以影像存留下來,讓我們不錯過每個歷史裡面可能被遺忘的角落,或是看見那些不曾被看見的心路歷程。

 

阿仁和太太面對成噸的塑膠廢棄物努力奮鬥。(圖片摘自種土臉書)

 

種土這部紀錄片,是青農阿仁的的一頁苦澀的生命史,也是台灣土地的悲傷輓歌。如今正值國土計畫法爭議之際,在經濟發展、促進土地利用的同時,如何挽救台灣的良好農地因為汙染而不斷流失,也再次成為被質問的議題。這個時候,不妨進到電影院裡,看看「種土」,從一場徒勞無功的真實故事裡面,找尋或許尚未熄滅的希望之火。

 

※作者為作家,曾參與政治工作與社會運動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