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確實正在陸續撤離香港,新加坡成為遠東金融中心也漸成現實,只是速度較慢。(美聯社)
自9月9日開始,美國眾議院針對近30項法案進行表決,其中大多數聚焦與中國有關的議題,目標在於應對北京對美國所構成的國家和經濟安全威脅。這些法案鎖定與中國有關的議題,內容橫跨香港、臺灣、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無人機、電動車電池製造和外國人購買美國農地等多領域。因此,美國媒體多將這一個星期稱為國會立法的「中國周」(China Week),其中與香港的立法雖然只有一部《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Hong Kong Economic Trade Office Certification Act),但對香港國際經濟地位的打擊卻很嚴重。
9月10日,美國眾議院以413贊成、3票反對的壓倒性表決結果通過《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該法案由新澤西州共和黨聯邦眾議員克裡斯·史密斯(Chris Smith)和麻塞諸塞州民主黨聯邦眾議員吉姆·麥戈文(Jim McGovern)連袂提出。該法案的參議院版本的提案人為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和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傑夫·默克裡(Jeff Merkley)。
法案要求行政部門在法案生效30天內認證包括華盛頓、紐約和三藩市的三個香港經貿辦是否得以延長目前享有的特權、例外與豁免。如果美國政府認證這三個香港經貿辦不應再繼續享有這些外交待遇,香港經貿辦將在180天內停止運作;反之,若美國政府認為香港經貿辦繼續享有這些外交權利,香港經貿辦將得以延長一年的運作,或直到下一次進行評估的時間。
香港在世界各地共有14個經貿代表處,在中國內地共有四個,廣東、上海、成都、武漢。在世界各國共有10個,曼谷、迪拜、雅加達、柏林、布魯塞爾、日內瓦、倫敦、新加坡、悉尼、東京、華盛頓、紐約、三藩市、多倫多。美國的三個香港經貿辦事處如果關閉,作為美國盟友的幾個歐洲國家可能也不得不考慮權衡是否緊跟「帶頭大哥「。
眾議院對關閉香港在美三個海外經貿辦的立法目的闡述得非常清楚,1、香港國安法實施之後,香港不僅喪失了言論自由,還帶來的巨大的商業風險; 2、中方利用香港來逃避美國制裁和出口管制的行為越來越多,尤其是美國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實施的對俄制裁和出口管制。「我們不能讓中共使用香港之前的合法性來持續滲入我們的體系中」。此前,美國國務院亦表示,俄羅斯越來越多地求助於香港等協力廠商司法管轄區,以逃避制裁並繼續採購關鍵物品。
長期以來,香港以自由放任的經濟、開放的金融體系及高度的言論自由吸引著全世界的投資者。2020年5月28日,中國人大立法機構正式通過《香港國家安全法》,7月,美國總統特朗普下達取消香港特別關稅區待遇,宣佈「從現在起,香港將受到與中國大陸相同的待遇」。從那以後,外界預測,外資將會陸續撤出香港,香港將失去遠東金融中心的地位並由新加坡取代。
四年以後,外資確實正在陸續撤離香港,新加坡成為遠東金融中心也漸成現實,只是速度較慢。
1、外資企業陸續撤出
2019年,香港有9000家外資企業,其中1300家來自美國。2019年下半年政治動盪,香港開始陷入衰退。2020年1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在一份報告中表示,2019年流入中國香港的投資幾近減半,只有550億美元, 有480億美元從香港股市撤資。四分之三在香港經營的美國企業對國家安全法感到焦慮。他們最擔心的是法律的模糊性,香港著名的獨立司法機構是否受到危害,以及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地位是否受到威脅。
據港府2022年11月24日公佈的調查結果,以2022年6月1日計算,境外企業駐港公司共有8978家,同比減少71家,其中46家屬地區總部,也因此涉及的就業人數,大幅減少2萬5千人,是自2018年以來,錄得最大的跌幅。在香港運營的美國公司數量已連續四年下降,據香港方面的統計,2022年6月時這一數量降至1,258家,為2004年以來的最低水準。調查也顯示,在港設立公司的境外企業中,母公司在中國的占比最多,有2114家,同比增加34家,但與香港還未發生反送中示威和疫情爆發前相比,4年間增加523家。
香港與中國大陸的聯繫曾被跨國企業視為優勢,但現在已成為一個麻煩。
2、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已被新加坡超過
自從2007年3月英國智庫機構Z/Yen頒佈「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簡稱GFCI)以來,這一指數就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競爭力的評價指數,用於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評價體系由商業環境、金融業發展、基礎設施、人力資本、聲譽與一般性因素等五大指標構成。
香港的排名,2020年排名第五,新加坡第六;2022年排名第三,新加坡排名第四; 2023年排名第四,新加坡成為第三,2024年排名與2023年相同。新加坡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超過香港,但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魅力未下降很多。
如果美國行政當局對眾議院關閉香港在美三個海外經貿辦的立法予以首肯,香港的外資撤出將會加速,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還會繼續下降。
90年代初期,香港的GDP一度接近內地的1/4,人均GDP更是達到內地的50倍,那時,製造業是香港的根本。如今香港的支柱產業主要包括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和房地產,2020年,香港的GDP從全國第1跌至第6。
這裡有中國加入WTO,香港作為中國貿易出口中轉站地位下降的原因;也有香港四大製造業中的制衣、玩具、電子三大產業轉移至中國這一原因。自21世紀以來,製造業空心化、高科技缺位元,只靠金融、地產支撐的香港經濟,有如在跛腳行走。再加上香港國安法使香港喪失自由港的優勢,香港經濟快速滑落,2020年香港GDP實總值27107.3億(大約相當於人民幣2.4萬億元),與2019年同比實質下跌了6.1%,這個跌幅不僅超過了1998年和2008-2009年的經濟危機時的降幅,而且還是有詳細記錄數值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
長期以來對香港前景一直抱持樂觀態度的經濟學家、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斯蒂芬·羅奇,他在2024年3月《金融時報》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香港完了,這樣說我很難過。」北京對羅奇的說法頗為不滿,發文批評,羅奇乾脆為香港《南華早報》撰寫一篇評論文章,指出香港缺乏活力,無法克服北京日益收緊的政治控制、與美國的地緣政治緊張以及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下滑,羅奇寫道,「活力和無拘無束的樂觀精神曾經是香港最顯著的特徵與最大的資產,如今已被漸漸消耗。」
北京也不想看到香港經濟滑落, 2019年2月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希望圍繞珠江三角洲和伶仃洋組成的城市群,包括廣州、深圳兩個一線城市和副省級市與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肇慶七個地級市,以及香港與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此保障香港經濟的繁榮。
但是,北京當局忽視了一點(也許是覺得正視無用),香港成為亞洲最大自由港與金融中心,緣于其成為英國殖民地,其特點就是政治自由與經濟開放;如今《香港國安法》實行之後,保障經濟安全的政治自由蕩然無存,導致外資撤出。外資的活動空間與活力,絕非深圳珠海等中國城市可比,可以說,「大灣區」概念只是重組中國港澳廣深經濟,對保住香港自由港與金融中心地位助益不大。(本文經作者授權刊出,原出處)
※作者為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曾任職於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和《深圳法制報》報社。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有《中國:潰而不崩》、《中國的陷阱》、《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大揭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