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名暉:中國期待的「東升西降」 恐怕已非這一代人能完成

湯名暉 2024年10月08日 07:00:00
期待中的「東昇西降」與僅剩25年就得實現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恐怕已不是這一代人之內能完成。(美聯社)

期待中的「東昇西降」與僅剩25年就得實現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恐怕已不是這一代人之內能完成。(美聯社)

在中非合作論壇集結友邦,以及聯合國大會與洲際彈道飛彈試射的文攻武嚇之後,雖然成功對西方國家展現核威懾能力,以及中國式的「核訛詐」,為政權安全揚旗立威。但是在中共建政75周年的活動,並未重現新冠疫情之前萬邦來朝的光景,特別是與西方主要國家關係的惡化,只能以「一帶一路」維持與「全球南方」的關係。這次的建政紀念日,美國僅有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克林騰布林克(Daniel Kritenbrink)出席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舉行的招待會,國務院並未如往年發賀電。歐洲方面,只有身處政局弱勢的法國總統馬克宏,以建政75周年和建交60周年的「雙慶之年」的名義高調祝賀。

 

建政75周年談話的主題聚焦於「中國式現代化」,主要是為回應當前中國經濟困局,並且在對於一般民眾最有感的股市也吹起一波行情。中國央行推出大規模刺激經濟計劃,像是降息和鼓勵各大銀行降低房屋抵押貸款利率,使得上海、深圳和香港股市起飛一波政策行情,滬深300指數更創下單日大漲8.5%,打破2008金融海嘯以來的新紀錄。然而,這一波基於救房的股市榮景並未反映經濟基本面,今年8月中國青年失業率再攀升到18.8%,9月中國通用服務業經營活動指數降至50.3 ,也打破2023年10月的低點。中國的「政策救市」能否持續「國慶行情」,在美國大選塵埃落定之前仍有觀望空間。

 

涉及兩岸關係的部分依舊是軟硬兼施,但是對於可能介入的外部力量更為強硬。談話中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雖然沒有提出對台灣不友善的「不放棄武力統一」,而是刻意展現較為柔軟的促進「心靈契合」,但是也意有所指地對美國以及其他可能援台的國家展現強硬態度:「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歷史的車輪誰都無法阻擋。」

 

作為主要官宣窗口的新華社也是著重於「中國式現代化」,並且極力彰顯象徵國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嫦娥探月工程、天和大飛機實現商飛、以及自豪為中國現代四大發明代表的高鐵技術。民生方面則強調中國如何帶領龐大人口脫貧,從一窮二白走至今日,但是面對現代性歷程所遭遇的發展不均衡,以及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低迷則避而不談。如今中國的目標是在2049年建政100年時實現國家「偉大復興」,但是在1980年代一部份富起來的人群卻未能擴大覆蓋至多數群體。距離2049年的百年目標已僅剩25年可以實現,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挑戰,期待中的「東升西降」與僅剩25年就得實現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似乎不成比例,眼下的任務恐怕也不是這一代人之內能完成。

 

從建政活動的出席名單來看,北京高層試圖平衡各派立場,唯獨沒有幹部子弟的核心圈,只有俞正聲的身分最為接近,其他如江派的曾慶紅、李長春和李嵐清,甚至是團派溫家寶和汪洋都有出席,而外界此前傳聞被抓的劉鶴,也公開現身,釋放出尋求出團結黨內不同背景者的訊號。

 

在出席名單之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走過文革各種折磨,出身基層工人且思想開明,被稱為「青年魯班」的李瑞環出席活動,或許暗示未來對內將有開放的徵兆。李瑞環木匠出身的性格直接,不會輕易勉強自己出席不想出席的活動,只有他想做的事和想見的人,不計榮辱的推動公眾之利。他在江澤民時期強調文藝創作「必須有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曾在六四事件後與喬石攜手保護相當的知識分子,由於政治立場上支持習仲勛,因此在僅有59歲便不得不出任全國政協主席,從此遠離政治局核心。今日再現塵寰的李瑞環,意喻著支持代表正統的紅色血統,同時也未來可能推動改革的暗示。

 

彭麗媛近年來積極出現在重要場合,在建政周年活動前後仍然活動豐富,並且更富有自身的表現風格,在國慶前的9月24日下午在北京市第八中學出席「中美友好 青春同行」中美青少年文體聯誼活動。在此之前,已有人暗示彭麗媛提拔解放軍和外交部門的青年新銳,甚至包括重用清華大學系統的青年學者也與她有關。同時她也與李瑞環、李嵐清和李長春等退休老幹部有著共同的雅好,共同推動文學、書法、藝術和慈善活動,從而奠定她在中共內部無冕的影響力,不致於成為另一個元老眼中的江青,反而成為習近平鞏固內部的助力。另一方面,她與其他北京高層同樣作為經歷蘇聯解體與六四事件的世代,維持政權的底線相去不遠,如同蔣宋美齡難以正面黨外運動。

 

在建政75周年前夕,遠在美國的宋任窮之女,紅衛兵宋要武過世,與現在北京的領導人幾乎同樣是文革的一代人,宋任窮也與習仲勛同列為八大元老,同樣見證蘇聯政權僅維持74年的當代歷史。由於六四的立場的選擇不同,習仲勳並未如宋任窮一樣在退休後獲得正國級待遇,即使受到文化大革命衝擊的一代人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是這場影響跨越世代的鬥爭仍然驅動中國政治人物,即使呼喊改革的口號,批判文化大革命帶來的災難,但是當前高舉「中國式現代化」的旗手們仍難完全走出舊時代。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