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絲與馬斯克的對立,不僅是名人與科技巨頭之間的較量,更是當代性別政治的縮影,攸關的是兩種未來的抉擇。(合成照片/美聯社)
不到一個月後,美國將選出新的正副總統。這場選舉對全世界的重要性不可小覷,因為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都將是一場創造歷史的選舉,也會在未來四年內深刻改變全球的發展進程。
到目前為止,現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與前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依然難分軒輊。這場選戰競爭激烈,許多關鍵搖擺州的民調顯示兩位候選人勢均力敵,任何一方都可能因細微差距獲勝(或落敗)。根據BBC引述羅格斯大學鑽研美國總統史的學者大衛·格林伯格(David Greenberg)的說法,在這麼戰況膠著與拉鋸的選舉中,最終決定勝負的可能只是一兩個百分點的差距。
在如此緊張的時刻,名人支持的影響力可能攸關勝負。兩位全球知名的名人──流行音樂巨星泰勒絲(Taylor Swift)與科技巨頭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這次選舉中的表態與站台,也深刻地反映著當代美國社會的價值衝突:一個是推動進步價值觀的文化偶像,另一個是擁護個人利益的科技巨頭。
泰勒絲作為全球巨星,影響力早已不只停留在音樂領域。自2018年首次公開表態支持田納西州民主黨候選人菲爾·布萊德森(Phil Bredesen)後,她致力於維護LGBTQ+權益、性別平等及其他進步議題,積極參與推動《平等法案》(Equality Act),希望透過立法防止基於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歧視。
上一次大選期間,泰勒絲公開支持拜登和賀錦麗,並在社交媒體上動員數百萬粉絲參與投票。2020年她推出《Only the Young》這首歌曲,表達她對進步派候選人在2018年期中選舉失利的失望,並鼓勵年輕選民保持希望,積極參與政治。
泰勒絲的音樂也反映她的進步價值觀。她的歌曲《The Man》直指職場中的性別不平等,抨擊主流社會對女性的雙重標準。另一首歌曲《You Need to Calm Down》支持LGBTQ+群體,反對歧視,並鼓勵社會接納多元文化。
2024年,泰勒絲再度發聲,公開表態支持賀錦麗,並且進一步彰顯她在女性權益和進步議題上的堅定立場。她在Instagram上號召年輕選民行使選舉權,迅速吸引超過230萬個讚,並且促使數十萬年輕選民完成選民登記,對年輕人的影響力堪稱無人可比。
泰勒絲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積極參與推動社會變革。正如《泰勒絲:超級巨星歌手與詞曲創作者》(Taylor Swift: Superstar Singer and Songwriter)一書所指出的,泰勒絲在音樂作品中不斷探討愛、平等與社會公義等主題,也逐漸表露她的政治立場。
泰勒絲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她的音樂作品和社交媒體影響力上,更透過「時代巡迴演唱會」(Eras Tour)推動政治動員。這不僅是一場場音樂盛會,也成為她推動年輕選民參與選舉的平台,讓她的粉絲與政治議題產生深刻聯繫。
作為一名「無子的女性」和「貓女士」,泰勒絲不斷挑戰社會對女性的傳統期望,並成為女性自主權利的象徵。特別是在性別平等與女性權利方面,她的每一個政治行動都帶有強烈的文化象徵與進步意義。
與泰勒絲不同,馬斯克的影響力來自於他在商業與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然而,馬斯克的公共形象並不止於科技創業家,還有充滿爭議的政治角色。
作為世界首富及X平台(原Twitter)的擁有者,馬斯克多次公開支持川普和其他右翼勢力,並利用他的影響力干預公共政策。他在川普及其盟友中的影響力尤其令人擔憂,據《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指出,馬斯克不僅為川普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提供資金支持,還建議川普設立「政府效率委員會」,目的是為了削弱聯邦機構的監管權力。這種與右翼政治力量的合作,暴露了馬斯克試圖利用政治權力來保護自己企業利益的意圖。
馬斯克的影響力不僅限於美國內部。作為SpaceX和特斯拉(Tesla)的CEO,馬斯克的企業高度依賴美國政府的採購合約,特別是與國防部的合作。他的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經營活動,也讓他成為國際政治的關鍵角色。例如,他與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合作關係,令人憂慮他有可能利用與這些國家的特殊關係擴大個人的影響力與利益,甚至對美國的民主構成威脅。
特別是在泰勒絲表態支持賀錦麗後,馬斯克發表了一則極具挑釁意味的貼文,稱「好吧,泰勒……你贏了……我會給你一個孩子」。此番「噁男」言論迅速引發輿論譴責,尤其是在性別政治的脈絡下,這條貼文被視為對女性自主的壓迫。正如《華盛頓郵報》刊登的蘇珊娜‧施羅布斯多夫(Susanna Schrobsdorff)的文章所指出的,馬斯克的言語代表許多男性對當前社會中女性自主權的恐懼和焦慮,投射了某些男性試圖恢復過去的性別秩序,想要重新掌握對女性身體和生活控制權的心理。
馬斯克的言論不僅是挑釁,還暗示在科技界和右派政客中廣泛存在的一種觀念,即女性應該回歸傳統角色,職司生育和家庭生活。在這種厭女視角裡,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生育能力密切相關,而像賀錦麗這樣「無子的女性」則被認為無法真正理解國家未來的需求。此一觀點與川普和萬斯(JD Vance)等右翼政治人物相呼應,都試圖控制女性生育權來鞏固傳統的性別秩序。
在這場選舉中,泰勒絲與馬斯克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政治與文化力量。泰勒絲利用她的文化資本,推動進步政治,動員數百萬年輕選民參與選舉,特別是在性別平等和女性自主方面,她成為女性權利的強力捍衛者。而馬斯克則透過他在X平台上的影響力,試圖重新塑造男性對性別的掌控權,並挑戰女性在當代社會中的自主選擇。
馬斯克的言論暴露當代科技界的某些深層矛盾,特別是男性主導的科技精英對性別權力的重新界定。馬斯克與萬斯等右翼人物共同強調人口下降的危機,將女性的角色簡化為生育者,而非社會變革的主導者。他們將生育與女性的社會價值緊密聯繫,試圖以此恢復傳統的性別秩序。
相較之下,泰勒絲則代表進步與女性自主的聲音。她不僅透過音樂傳遞對平等與愛的追求,還利用社交媒體平台積極推動社會進步。正如施羅布斯多夫指出的,泰勒絲的政治參與象徵當代女性拒絕傳統性別角色,選擇自主生活、職業與關係的自由。
泰勒絲與馬斯克這場文化與科技的名人交鋒,不只攸關未來的美國政治格局,更關乎社會性別權力的抑揚。隨著選舉臨近,選民們將不得不回答一個關鍵問題:他們希望看到一個由馬斯克等科技巨頭和右翼政客所主導的未來,還是一個由像泰勒絲這樣的進步力量所塑造的未來?
泰勒絲與馬斯克的對立,不僅是名人與科技巨頭之間的較量,更是當代性別政治的縮影,攸關的是兩種未來的抉擇:馬斯克代表的是科技巨頭對公共政策的干預,並且推動個人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其不當言論和行為暴露某些男性對當前社會性別權力轉變的恐懼,而泰勒絲代表的則是進步與包容的未來,鼓勵女性選擇自己的道路,擁抱多樣的生活方式。
如果川普或賀錦麗這兩位政治人物讓美國選民難以抉擇,選民或許可以自問一個較為簡單的價值選擇問題:馬斯克或泰勒絲,該選誰?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