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上台後,中國經濟與法律制度的可信任性已大幅降低,進而使得外國人對中國的投資持續減少。(資料照片/美聯社)
中國政府為了刺激持續衰退的經濟,近期推出許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措施。儘管在中國政府的寬鬆貨幣政策下,中國與香港的股市出現短暫的榮景,然而,在中國產業經濟結構與投資環境沒有改變的情況下,股市的上漲僅是曇花一現。換言之,在中國經濟衰退趨勢不可改變的情況下,中國上市公司市值提高的可能性並不大。就中國房地產市場而言,本專欄在「合理預期 中國房地產價格會進一步下跌」一文中,已說明中國人民銀行針對房地產的刺激政策,應無法改變中國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的趨勢。
平心而論,本專欄對於中國經濟前景悲觀的主因在於,中國經濟存在通貨緊縮所致。當然,許多人常拿日本經濟過去面對通貨緊縮與需求不足來與中國做對比。但是,除了中國與日本經濟開發程度有很大差異外,民主國家與共產國家的政治體制差異,將會使得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與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所強調的,政治與經濟制度與國家繁榮也有很大的關聯。
中國自鄧小平改革開放後以來,經濟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的經濟逐漸好轉,人民的生活水準也逐漸提高,甚至全球主要國家已將中國視為重要的出口市場。然而,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中國經濟與法律制度的可信任性已大幅降低,進而使得外國人對中國的投資持續減少。因此,中國經濟的衰退與習近平對法律制度與經濟環境的破壞息息相關。
中國政府對市場機制的破壞,已使得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持續減少。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在本月13日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九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4%,較八月為低。自今年以來,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雖較去年有較好的成長,但是,其物價上漲的幅度極為有限。在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低的情況下,只要有消費比重較大的產品價格下跌,就可能出現年增率為負的情況。換句話說,中國目前的國內消費力是不足的。在消費者預期經濟悲觀的情況下,政府政策要產生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此外,九月份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8%,減幅為六個月來最大。中國PPI已經出現連續24個月負成長,這顯示中國產品的出廠價格是持續在降低的,這與中國生產過剩的問題有極大關係。
最後,面對中國需求不足的情況,許多經濟組織與景氣預測機構已陸續宣布,不認為中國經濟成長率可以達到5%的目標。但是,隨著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相繼宣布寬鬆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中國政府仍是有可能藉由導入更多資金進入市場而刺激經濟,進而讓中國經濟達到5%的目標。但是,如同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指出的,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持續成長的原因為生產力的高低。當一國的生產力愈高時,該國的經濟成長也會有愈好的表現。然而,若政府的政策都無法達到提高生產力或增加研發的效果,則政府的擴張性政策將可能僅會留下債務增加的負向衝擊。因此,當我們在觀察中國經濟的好壞時,除了關心經濟數字的變化外,也要留意其政策推行的機會成本,才可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有較準確的判斷。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