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我記得很清楚,這確確實實就是吳先生說的,他不是為了讀者、愛書人開書店的,他是為了讓「口袋裡只有幾十塊錢的學生,或推著娃娃車走累了的媽媽」也都能走進書店,享受他們原本不覺得自己能夠享受的美好寧定空間而開書店。(攝影:李隆揆)
在一個意義上,所有批評誠品變質、變得商業化沒有那麼理想的人,都是被吳清友寵壞了。
回到最根本的道理上,書店賣書有一項幾乎無法改變的困窘──無法有效地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每一本書都有固定的價錢,更不可動搖的,是消費者認定既然買回家的是同一本書,在哪裡買就應該都是付一樣價錢的道理。
從這個基本條件看,書店多增加服務,沒有辦法因此而提高書的售價;書店創造漂亮舒服的空間,多增加出來的租金和裝修費用,也沒辦法從提高書的售價上回收。
這和一般飲食或百貨業多麼不同!人們走進豪華餐廳就有心理準備必須付出比較昂貴的餐費,人們走進提供特殊貴賓服務的精品店,一定知道這裡面的衣服和鞋子皮包會附加上你所享受的服務成本。
換句話說,沒有道理去打造漂亮、舒服的書店,也沒有道理讓書店提供「額外」的服務。再換句話直接說,沒有道理去創設像誠品這樣的書店,從最根本的商業運作邏輯上,誠品書店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不合理卻會存在,最主要是源自吳先生想要從開書店得到的。在一個庸俗的時代、一個犬儒的社會,愈來愈少人願意追究吳先生要什麼;更少人願意相信他真正要的。我相信,不只因為二十六年來,我聽他說過太多次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拿掉了他的這份動機,就完全無法解釋誠品書店為什麼會存在。
吳先生要的,是打造一個最公平的美好商業空間。書店最好的地方,就是不歧視。買一本書的人,和買十本書的,得到同樣的書店空間待遇;甚至不買書的人,也都得到同樣的書店空間待遇。還不只如此,敞開大門的書店從來不會讓任何人感覺到intimidated,覺得那樣的空間不屬於我。多少人從精品店門口走過,很自然地覺得「那不是我們這種人可以進去的」,想要進去時還要看看自己今天的裝扮,相對的,不管是口袋裡只有幾十塊錢的學生,或推著娃娃車走累了的媽媽,都不用擔心自己不應該走進書店裡。
「口袋裡只有幾十塊錢的學生,或推著娃娃車走累了的媽媽」,我記得很清楚,這確確實實就是吳先生說的,他不是為了讀者、愛書人開書店的,他是為了讓「口袋裡只有幾十塊錢的學生,或推著娃娃車走累了的媽媽」也都能走進書店,享受他們原本不覺得自己能夠享受的美好寧定空間而開書店。
二十多年來,台灣人習慣了吳先生開的這種書店,進而被這種明明不該存在的書店寵壞了,視之為理所當然,渾然忘卻了如果從商業邏輯道理看,這中間的不合理、不應該。
吳先生不是聖人、不是完美的人,但他對開書店的看法,如此高貴,近乎神聖。(文章由楊照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延伸閱讀】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心臟舊疾病逝 享壽68歲
●誠品接班人吳旻潔:會以感恩心回饋社會與多年陪伴的讀者
【熱門影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