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創辦人黃仁勳2009年在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的攤位。輝達21世紀初期以遊戲機晶片聞名,但英特爾高層已經注意到其未來的潛力。(美聯社)
曾經在電腦晶片上呼風喚雨的英特爾,卻在當今的人工智慧(AI)浪潮中成為追趕者,《紐約時報》報導解析,過去以來,英特爾缺少的其實不是有遠見的菁英,困厄英特爾的,恐怕竟是昔日的輝煌。
這篇訪談超過20名英特爾(Intel)前任董事及高階主管,以及業內專家的報導揭露,2005年時,英特爾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曾經向董事會提出1項足以改寫全球科技史的計畫:出價200億美元(約6412億新台幣)收購輝達(Nvidia)。
當時的輝達雖然已是矽谷明日之星,但市值只占英特爾一小部分,以提供遊戲機所需的晶片為人所知。當時英特爾從未發起過這麼高額的收購案。輝達目前的市值超過3兆美元(約96.2兆新台幣),是英特爾的30倍。
這是因為,雖然當時英特爾在個人電腦所需的微處理器晶片居近乎支配的地位,但高層注意到,輝達遊戲機用的圖形處理器晶片將大有可為,例如資料中心等。他們的判斷是正確的,曾經用於遊戲的圖形晶片的概念,已是AI運算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是面對董事會的懷疑,歐德寧卻沒有堅持下去,讓提案石沉大海,1名當時的與會者說,歐德寧的退縮是「決定性的時刻」。
#WorthReading
— Peter Jones (@petergjones) October 24, 2024
How Intel Got Left Behind in the A.I. Chip Boom https://t.co/PH4nQCf6Mz pic.twitter.com/rQn0FGmZos
不過這不是英特爾唯一一次試圖向AI邁進時,遭到恣意決策、執行不力、斷斷續續、耐心不足、漠視待之等因素影響,導致計畫無疾而終或無法達成目標,並讓英特爾現在面臨AI晶片落後輝達,製造晶片落後台積電的「雙面落空」窘境。
英特爾收購輝達失敗後,轉而開發名為「Larrabee」的圖形晶片,當時的開發團隊主管正是現在的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只不過在4年後的2009年,Larrabee被喊卡,季辛格也一度離開這間公司;他在近日受訪時,依然相信他在2019年的談話,也就是如果英特爾當時更有耐心、更願意投資,那英特爾將成為贏家,「今天可能會是個非常不同的世界」。
2016年時,英特爾出資4億美元收購AI晶片新創Nervana Systems,網羅執行長拉奧(Naveen Rao)統領AI部門,在他突破重重困難,推出2款其中之一曾被臉書(Facebook)採用的AI晶片,但就在2019年推出第3款AI晶片之際,英特爾卻不顧他反對,斥資20億美元收購另一間新創Habana Labs,這讓拉奧憤而求去,他向《紐時》表示,這感覺像是新產品即將推出之際卻被公司捅一刀。
報導引述的專家咸認,英特爾邁向AI的種種問題,都可歸因於1980年代以後,英特爾在x86的CPU(中央處理器)架構太成功,「Intel Inside」成為絕大多數個人電腦的標配,反而導致英特爾長期死守x86不放所致,儘管這個危險早已被內部高層所知,例如1998年到2005年擔任執行長的巴瑞特(Craig Barrett)就將x86形容成「墨西哥三齒拉瑞阿灌木叢」(Creosote Bush),這個美國西南部沙漠常見的植物生長過程會毒害環境,導致該物種獨強而周圍寸草不生。
但是史丹佛大學電機系教授普拉姆(James Plummer)表示,x86的利潤太豐厚,宛如「皇冠上的寶石」,讓英特爾無論如何都放不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