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運動當時在全球延燒,北京企圖打壓相關訊息在網路傳播,以平息抗議。(美聯社)
隨著中國的失業率上升和房地產危機加劇,境內經濟抗議事件日益增多,這也引發國際投資者開始關注中國的「社會不穩定數據」,用來預測北京何時會祭出更多經濟刺激措施。
創辦「非新聞」、現在旅居加拿大的中國公民記者盧昱宇每天記錄中國的抗議數據,提供投資者評估中國社會壓力的免費數據庫,而摩根史坦利等銀行也在設計類似指標,透過抗議活動、就業情緒等數據來判斷政策的推行。
彭博新聞報導,長期以來,記錄中國抗議活動是政治家的工作。如今,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市場對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的期待不斷增長,海內外的投資者也開始關注這些數據,為了判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採取何種措施來重振經濟,越來越多的基金管理人依賴著曾被關押的中國公民記者盧昱宇,他的中國抗議數據庫。
47歲的盧昱宇在加拿大卡加利(Calgary)的地下室裡,和他的貓一起,每天花上10個小時在網路搜尋民眾不滿、抗議等中國社會不穩定的訊息,必須搶在北京的審查機構刪除這些訊息前,「先行記錄」。他並未透露具體方法,以防影響到他的「昨天」(Yesterday)計畫,該計畫旨在記錄中國集體抗議事件的數據。
盧昱宇說道:「這些記錄替人們理解這段歷史真相,提供重要依據。」他從2023年1月就開始了這項計畫,但直到他來到加拿大1年後才對外公開,他解釋說:「我不想再次入獄。」
雖然盧昱宇的關注點在於政治,但他的數據庫免費開放使用,成為了投資者追蹤中國異議狀況的指標之一,以期找出習近平何時會放鬆政策、推動經濟增長,像是摩根史坦利等銀行也開始開發類似的產品。
摩根史坦利9月推出1項新的社會動態指數,預測中國政策的走向。該銀行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表示,這項指數已接近過去十年內的低點,分別是2015年中國7兆美元的股市崩盤時,以及2022年在中國還有全球爆發的「白紙運動」,後來又突然取消嚴格的新冠管控措施。
今年9月,北京宣布了一系列的經濟救濟措施,摩根史坦利隨後分析指出,「社會動態指數」如果急劇下降,可能觸發北京採取「不惜一切代價」的行動。
在白紙運動中很多瞬間都令人難忘❣️
— 绮琴 (@qq56812378) October 29, 2024
讓我們回顧一段海外學子們,最打動人心的這段演講
雖然才短短一分多鐘,卻令無數人感動落淚。
感謝海外的學子們🙏 pic.twitter.com/VBrb1Brqcm
外界預估,中國今年將推出2兆人民幣(約8.996兆新台幣)的財政支持政策,也可能在2025年增加至3兆人民幣。然而專家分析,可能要超過10兆人民幣的刺激計畫才能防止經濟通縮,這些政策的規模及激進程度,可能取決於中國社會秩序的風險。
邢自強坦言,中國已經接近「臨界水平」。不過,因為當前處境的糟糕程度,還沒達到2015年或疫情封控時的低谷,他認為北京可能會在結構性改革上,採取「比較漸進」的方式,例如盡量「支撐住房市場」和推行社會福利。
因為中國政治體系的不透明,讓政策變動的原因很難歸給某項特定數據,但追蹤「社會不安數據」的投資者和分析師表示,當局在決定是否推出刺激政策時,可能會對這些數據特別敏感。隨著中國青年失業率攀升,房地產危機加劇,中國經濟抗議活動近年來愈加頻繁。
有些投資者指出,自今年初以來,他們更關注社會壓力指標,追蹤包括美國「自由之家」在內的團體所提供的數據。自由之家6月開始將盧昱宇的數據納入他們的「中國異議監測」中。
另外,摩根史坦利的指數試圖通過分析中國央行、國家統計局和香港勞工團體「中國勞工通訊」的數據,來找出社會動態的模式,並創建1項「綜合指數」。這項指數使用工資增長、就業情緒和勞工抗議等數據,評估經濟表現對社會的影響,並企圖找出政策的關鍵轉折點。
After 2+ straight years of documentation, China Dissent Monitor has collected 6,400 cases of protest in China. The events involve 500 prefectural cities across region/province in China.
— Kevin Slaten (@KevinSlaten) August 29, 2024
CDM tallied 805 events during Q2, a 18% YoY increase.
A 🧵on analysis in our new report... pic.twitter.com/Zmd2HRnM2W
不過,在中國蒐集不安狀況的訊息非常困難。像是盧昱宇,他創辦了「非新聞」這樣的異議平台,這讓他坐了4年的牢。而對研究人員和金融專業人士來說,了解實地情況也很困難。中國的嚴格審查制度、全面監控和對異議的壓制,讓評估這個14億人口國家的經濟困境,變得幾乎不可能。
異議平台「異言網」的台灣研究史凱文 (Kevin Slaten) 表示,從不同來源獲取資訊,是更好地捕捉正在發生的實際異議的關鍵。他的計畫優先考慮記錄現場抗議活動。
北京當局可以在幾分鐘內,刪除關鍵影片和社群媒體貼文,而且會被認為「需要控制」的主題也不斷變化,捕獲這些數據就像「擊敗審查」的競賽。史凱文說:「審查制度是場貓捉老鼠的遊戲。」
中國異議監測的來源包括新聞報導、民間組織和中國的社交媒體,包括機器學習演算法的應用。不過,史凱文也不會透露其研究方法的具體細節,因為擔心他的技術會引起當局的注意。AI加速了在異議消失之前記錄的過程,可以將幾十萬個貼文過濾到只剩下幾百個,但常常就是在這最後一刻失敗了,關鍵貼文已經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