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世界大賽讓紐約客暫時忘記美國大選

李濠仲 2024年10月30日 07:00:00
NBC新聞節目主持人托德曾以為,在一個族群如此撕裂的國家中,唯有棒球能彌合彼此分歧。(美聯社)

NBC新聞節目主持人托德曾以為,在一個族群如此撕裂的國家中,唯有棒球能彌合彼此分歧。(美聯社)

到今天,紐約人仍難忘懷2000年MLB的「地鐵大戰」,那年是由兩支同城市球隊洋基、大都會爭冠,第二戰,大都會捕手Mike Piazza上場,敲出斷棒,投手Roger Clemens順手撿起一截棒頭,把它丟向場邊,剛好劃過Mike Piazza前方,兩人不久前因觸身球結下樑子,Mike Piazza認為Roger Clemens是在挑釁,於是握著手上另一截斷棒走向Roger Clemens理論,雙方休息區球員見狀立刻衝進場內,場邊球迷為此一陣騷動。

 

「地鐵大戰」同一時期,美國大選正如火如荼,民主黨的高爾和共和黨的布希戰況激烈,不過,紐約媒體卻發現,紐約人當下其實花更多時間討論MLB「斷棒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樣的氛圍,後續也被拿來解釋美國人喜歡體育更勝於政治的佐證之一,並分析這一現象,應該和體育比賽著重誠實和公平兩因素有關,尤其和政治活動對比,棒球迷從來不需要在比賽結束後,繼續和對手處在對立面,就像「斷棒事件」終究只是一段爭冠插曲,並沒有衍伸成為某種信念或立場的失信和背叛,但不同政治陣營支持者間的撕裂傷痕,卻很難癒合。

 

另外,有別於政治同溫層的回聲室效應,球迷觀賞體育賽事,通常也不會只關心自己鍾愛球隊的數據,即使大都會資深球迷,對洋基球員的打擊率、自責分,恐怕亦是如數家珍(反之亦然)。

 

 

不過,活力充沛的美國職業運動(四大賽事:美式足球、職籃、職棒、冰上曲棍球),一直以來,倒也不那麼對政治敬而遠之, NBA(職籃)還儼然成為「進步主義」的宣傳平台,對特定政治意識涉入也最深。疫情大流行時,美國發生白人警察惡虐黑人嫌犯事件,NBA 即是第一個公開支持「黑人命也是命」活動的運動聯盟,包括詹姆斯等球星,也都曾公開譴責警察暴力,甚至警告川普帶動右翼政治的危險。同支脈的 WNBA在推動同性婚姻上更是不遺餘力。至於NFL(美式足球),「經典之作」即2016年由球員卡佩尼克發起,抗議美國種族不平等和警察暴力的「單膝下跪」(在賽前演奏美國國歌時單膝跪地)。

 

相較NBA、NFL一定程度「主動關心政治」, NHL(冰上曲棍球)或是被動對聯盟組成長期以白人為主做出檢討,只是,當NHL想擺脫白人聯盟(90% 的球員和高層管理者是白人,整個聯盟83%是白人)之譏,試圖走向多元化時,卻馬上遭到強大保守派的批評,差不多可說動輒得咎。

 

而今,大概就屬MLB和政治議題距離最遠。當然,這的確有來自結構上的條件,例如球員組成比例。就NBA而言,它有70%的球星是非裔美國人,17.5%的白人,2.2%的拉丁人裔;NFL方面,非裔美國球員比例為57.5%,白人占24.9%,拉丁裔占0.4%,亞裔占0.1%;NHL部份,球員有 83.6%是白人,4.17% 是亞裔,3.74%是黑人,3.71%是西班牙裔。

 

至於MLB則有57.5%白人、31.9%拉丁裔、 7.7%的黑人,亞洲人另有 2.9%(四大職業運動中比例最高)。以「國籍」論,MLB且有三分之二球員是來自美國之外的其他20多個國家(不同位置球員顯著分工,更有助多元組成),比較起來,MLB球員更衣室,又更符合美國大熔爐的描述。

 

不容否認,自由如美國,MLB也不乏公開議論政治的球員,包括聖路易紅雀隊中外野手福勒(2017年)曾對川普的旅遊禁令(穆斯林國家)公開表示憂心,奧克蘭運動家隊投手杜利特爾也曾特別邀請難民到自家過感恩節(間接表態反對川普不友善難民言論),但整體來說,棒球仍是目前美國四大職業運動中政治性最低者。對一個可能同時存在農村白人、西班牙裔、非洲裔和亞裔的球隊來說,如想保持球隊團結,無論是「自然而然」(因為組成),還是「刻意為之」(經營者確實有意識要讓MLB成為一個非政治化區域),盡可能淡化潛在的政治分歧也是有必要的。

 

NBC新聞節目主持人托德(Chuck Todd)曾以為,在一個族群如此撕裂的國家中,唯有棒球能彌合彼此分歧,且有機會治癒這個國家。這句話放諸今日,托德是否有點天真?不曉得,但至少這幾天,紐約人因為洋基隊再次打入世界大賽而瘋狂,並得以藉由那每戰三小時的賽事,稍稍重溫了四分之一世紀前「地鐵大戰」,彼此熱衷於一項職業運動更勝於投入一項政治運動的往日情懷。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