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影響,美國製藥業正尋求和中國供應鏈分手或降低依賴程度。(取自阿斯特捷利康)
長期以來,美國製藥大廠和生物科技公司依賴中國供應鏈的夥伴,進行製造研究以及混合原料,現在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其中一些美國廠商開始尋找替代方案,而這有可能導致藥品價格上漲以及減緩新藥推出的速度。
《華爾街日報》報導,從阿斯特捷利康(Astra Zeneca)這種跨國製藥巨擘,到位於紐澤西州的 小型生物技術公司Amicus Therapeutics(正在尋求非中國的公司為其治療罕見疾病藥物提供原料),它們都在尋求新的供應廠商,以便降低供應鏈過於集中單一來自中國的風險。醫藥相關產業官員表示,這項轉變帶來的後果,其中一部分是導致美國的藥品推出速度變慢和成本上升,因為這種轉變需要時間和金錢。
在美國的接受醫療服務患者大多不知道的是,美國和歐洲公司往往依賴中國提供基礎化學服務和藥物成分,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美中貿易和軍事問題的爭端卻震動了整個醫藥產業。相關的醫藥產業高層透露,來自中國的高品質原料的成本通常低於西方。 位於麻薩諸塞州的Kymera Therapeutics生物技術公司致力於研發癌症和免疫系統藥物,執行長麥諾爾菲(Nello Mainolfi)表示,現在該公司正在「降低依賴單一國家的風險來做出選擇」。先前該公司主要依賴中國公司負責製造生產,但現在已開始在歐洲、印度和美國進行更多此類工作 。
U.S. Drugmakers Are Breaking Up With Their Chinese Supply-Chain Partners—Switch-overs in manufacturing, raw materials could mean higher drug prices and slower rollouts@JaredSHopkins @hwclarence https://t.co/Xsov0Dk8s8https://t.co/Xsov0Dk8s8
— Jonathan Cheng (@JChengWSJ) November 1, 2024
導致這項轉變的驅使因素之一,是9月在眾議院獲得壓倒性的兩黨支持通過的《生物安全法案》( Biosecure Act),該法案將禁止接受政府資金或合約的公司,與受關注的中國公司開展業務。在禁止名單中最有名的便是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這兩家公司,它們為全球數千家客戶提供了研究和製造服務。藥明康德5月曾表示,在法案中將其命名是「未經正當程序的先發制人、不合理的指定」。該公司和藥明生物均表示,它們不會對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構成安全風險。
不過,《生物安全法案》在參議院的前景尚不確定,目前的版本要求企業在 2032年之前切斷與目標中國企業的聯繫。霍金路偉(Hogan Lovells)跨國律師事務所負責生命科學業務全球合作主管艾布蘭(Steve Abrams)直言,受到限制的未來前景,對考慮是否與藥明康德或其他中國公司合作的公司產生了「寒蟬效應」。
《華爾街時報》指出,這些轉變並不意味著中國與西方之間的醫藥產業聯繫完全切斷,美國和歐洲的製藥商仍然看到在中國銷售其藥品前景,而中國生物技術公司也已簽署了數十億美元的許可協議,將中國原產的藥品推向世界。但影響最大的則是全球藥品供應鏈。總部位於舊金山的Vir Biotechnology則是美國公司切斷與中國聯繫的一個案例,該公司開發抗病毒和癌症治療藥物。根據其發言人表示,該公司今年稍早結束了在藥明生物的生產,目前正在與美國夥伴合作,專注於內部開發和生產。
其他公司則在尋找新的原料來源作為後盾。同時,阿斯特捷利康等大型製藥商正在努力為中國和西方建立獨立的供應鏈。像Amicus Therapeutics就依賴藥明生物在中國生產龐貝氏症治療藥物,龐貝氏症是一種影響心臟和肌肉的罕見疾病,其部分原料的主要供應商也在中國。該公司執行長坎貝爾(Bradley Campbel)表示,雖然Amicus仍然願意根據最新版《生物安全法》與藥明康德繼續合作,但它同時也正在尋找中國以外的原料供應商。
坎貝爾說,「《生物安全法案》迫使我們認真審視原料來源以及目前我們與中國關係的微妙性質」。藥明康德本身也在幫助進行業務多元化,該公司在愛爾蘭建立了一家工廠,預計將在明年年底提供商業藥品。根據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近80%的美國生技公司至少與一家中國公司簽訂了合約。中國企業多年來在政府的扶持下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力和基礎設施,贏得全球同業高管的敬重。
(延伸閱讀:美商務部長會晤李強 雷蒙多:堅決維護國安但不與中國脫鉤)
根據供應鏈分析公司Qyobo的說法,藥明康德公司生產抗癌藥物Imbruvica和Jemperli等藥物的原料。數據平台AlphaSense的數據顯示,在美國上市的生技和製藥公司中,有60家公司在備案文件中指出了與至少其中一家中國公司的合作。這些合作關係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複製,尋找替代實驗室空間或生產線的生物技術公司,通常會爭奪相同的承包商。 阿里拉姆製藥(Alnylam Pharmaceuticals)前執行長馬拉加諾爾(John Maraganore)表示,隨著公司將試驗或研究中的資金轉移到重塑生產供應鏈,結果可能導致藥物開發成本更高並減緩開發速度。
馬拉加諾爾表示,他希望美國立法能更專注於鼓勵國內製造業,以避免《生物安全法案》帶來的成本和其他挑戰。「我們所有人都希望透過更多的『胡蘿蔔』和更少的『大棒』來實現這一目標」。目前,有跡象顯示藥明康德公司可能正設法應對逆風環境。根據藥明康德介紹,截至9月底,該公司的在手訂單較去年年底增加了四分之一。該公司和藥明生物均表示,儘管面臨美國的挑戰,業務仍然強勁。
另外,對於新創公司來說,因地緣政治問題失去中國承包商可能會威脅到整個企業存亡,因此創業投資家表示,他們建議投資組合公司避免這種風險。投資於健康業務、 總部位於波士頓的 RA資本管理公司(RA Capital Management),其負責人卡麥隆(Tess Cameron)指出,當一家年輕新創公司尋求融資時,解決供應商風險也已成為盡職調查的首要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