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盧秀燕不願核發中火機組建照,或基隆謝國樑廢止同意四接開發,甚而各地此起彼落的反再生能源抗爭,都有凸顯民進黨政府「反核意識形態」錯誤的政黨攻防用心。(攝影:王侑聖)
台中市長盧秀燕前天說,中火機組只增不減,將變成世界最大電廠,這顯示國家有缺電問題,亂糟糟的能源政策,汙染空氣,能源過度集中危害國家安全。盧秀燕這片面說法很少人會反對,只不過,一樣要選總統,盧秀燕的說法讓外界想起13年前的蔡英文。
2011年6月,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參加由台灣經濟學會等團體主辦的「第二屆民間國是論壇」,正式提出她的「2025非核家園計畫」。這計畫包括:「核四不運轉,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加速老舊火力電廠汰舊換新」、「以每年至少增加1%的速度提升再生能源比重」等等。由於當時的台灣甫歷經日本311大地震的福島核災,民間社會反核聲浪高漲;加上2025年的確是台灣核三廠最後運轉年限,所以此計畫一提出,外界多認真看待。
蔡英文在2012年總統大選中敗選,4年後,她選上總統,只剩9年的時間可以實現她的政見。過去8年來,這非核家園計畫的推展並不完全令人滿意。首先,行政院預估2025年的再生能源佔比為16.3%,這仍不及昔日規劃的「燃氣5成、燃煤3成、再生能源2成」。而無論是風電或光電都是國家扶助的新興產業,也使得再生能源產業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不少利益與亂象。
民進黨的能源政策延宕有許多原因,包括疫情的衝擊與國產化的要求等等,但即使2025年達不到再生能源2成配比的要求,遲到一兩年總是能達成政策目標。這是因為,早在13年前民進黨就用非核家園與全力發展再生能源號召支持者,讓從政黨員都能有所依歸。但話說回來,如果要問國民黨的能源政策與能源配比是什麼?藍營支持者說得出來嗎?
能源政策不同於一般政策,因為電力不會憑空而降,需要長期的規劃,還必須在安全、環保以及不缺電的綜合考量下逐步推進;尤其電力設備是一種典型的鄰避設施,還必須考慮民眾抗爭的問題。在沒有整體能源圖像作為上位指導的情況下,任何單一的能源意見都可能有所偏廢,導致不同的能源政策互相對抗。
盧秀燕對中火的看法是,基於不再擴張中火的立場,所以台電要增建燃氣機組可以,那就增一組燃氣,減一組燃煤。但台電的立場則是,增一組燃氣,但留下一組燃煤以備不時之需,既可以立刻減碳,又能預防停電以及未來任何緊急狀況(包括戰爭)。這問題卡了好多年,結果就是燃氣機組無法增建,排碳量高好幾倍的燃煤機組卻繼續運作,對台中市民而言,哪一邊的主張是在守護您的健康?
無論是盧秀燕不願核發中火機組建照,或基隆謝國樑廢止同意四接開發,甚而桃園先前的「護藻礁,反三接」運動,名義上都是「愛環保,顧健康」;問題是台灣的用電量年年成長,台灣人既要經濟成長,就不可能不開發新的電力。於是,用卡住新能源開發,來突顯核電重要性,成為在野黨的迂迴戰術。賴清德上任後一度透過閣揆卓榮泰宣示「核能問題可以到立法院討論」,其實是有意讓核三延役;但在野黨連違憲的法令都修了,就是無意修改必須讓核三除役的《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顯見挺核與反核雙方高度的政治考量—挺核不是挺真的,反核根本也沒那麼反。
其實,除了要不要使用只佔能源配比個位數的核能外,藍綠兩黨的能源圖像差異不大。蔡英文在2011年提出非核家園時,時任總統的馬英九提出的能源政策是核一、二、三不延役,核四如期在2016年商轉;馬英九當時也宣稱要大力發展再生能源,還喊出「千架海陸風力機,陽光屋頂百萬座」的口號,要在2030年達成16.1%再生能源的目標。但核四在2014年被馬英九政府自己封存,綠能佔比較當年馬政府所設定早5年達成,卻還嫌嚴重不足。在RE100倡議認為核電並非綠電,加上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下,台灣追逐更多非核綠電的總目標上其實早該是朝野的共同政見。
台灣的反核民意的確已不如10年前,挺核並不是一件說不出口的事。但一如2011年的蔡英文提出非核家園總目標,也想要選總統的盧秀燕若選擇支持核電,那她所期望的核能佔比要多少?核電廠要蓋在哪裡?核廢如何處理?就必須勇敢地說出來供外界檢視。當市長與選總統是兩回事,兩者關心的問題與層次截然不同,盧秀燕若不想重蹈去年侯友宜臨時急就章的覆轍,她必須對能源政策提出更完整的看法。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