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配先天不良,由中央主導的產業佈局,高雄也嚐不到甜頭,在沒有中央奧援之下,獨自努力但卻引來各方惡意攻訐,這對只能舉債以獨力改善生活環境、完善基礎建設、推動產業轉型的高雄絕對不公平。(作者提供)
高雄不是不能被批判,但絕不能去脈絡化的空談。
高雄在日治時期建港,命定扛起台灣發展重工業的重擔與使命,1974年開始、被形塑為經濟起飛神話的十大建設,其中造成環境最多汙染的造船、煉鋼、石化都在高雄,1987年政府再加碼一座五輕。但當時除了中鋼以外,中船及中油的集團總部都設在臺北,導致了高雄承擔汙染、稅賦卻由臺北享受的局面。
營業稅、所得稅、貨物稅雖屬國稅,但依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規定,營業稅、所得稅、貨物稅之部分比例須由中央統籌分配給地方,分配的依據為50%依近三年營利事業營業額比例分配、20%依人口比例分配、20%依土地面積比例分配、10%依近三年財政能力比例分配,這個標準,意味著都市化程度越高的縣市、所分配到的款項會越多。
具體分配結果為何、高雄和台北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2008年時臺北共分配到419.2億、高雄只有123.8億,竟短差295.4億;而六都形成後的2015年雖有拉近,北高也維持前兩名,但台北389億、高雄則為276億,依然短差高達112億之多。
以縣市的營利事業營業額、人口、面積、財政能力的比例多寡做為分配依據,只會造成富者恆富的局面,如此分配模式公平嗎?難道不應考量各縣市的產業分工、發展現況與展望嗎?
而高雄市是六都中唯一直轄市與省轄市合併的一都,負擔建設落差最大的治理區域,轄區內擁有全國最多的原民鄉,要弭平建設及社會福利的差距,都需要資源。況且,高雄長年承擔重工業發展的苦果,難道治理汙染不需要資源嗎?修訂財劃法,將城鄉差距、工廠空汙或廢水排放列入分配依據,勢在必行。
資源分配先天不良,但同樣由中央主導的產業佈局,高雄也嚐不到甜頭。1979年時以電子代工、發展半導體為核心目標的竹科動工,南科於1996年動土,中科也於2002年成立,經過近年的觀察,顯見設立園區有效帶動了該地的產業轉型及區域發展,進而促進人口成長。
高雄市政府近日表示「面對問題、但不看輕自己」,其實是發出求助的聲音。在沒有中央任何奧援之下,獨自努力但卻引來各方惡意的攻訐,這對只能舉債以獨力改善生活環境、完善基礎建設、推動產業轉型的高雄絕對不公平。
依據遠見雜誌373期報導顯示,高雄市2012-2016年期間的產業產值5年平均成長率高達5.5%、為六都第一,顯見產業升級轉型的成效,但這絕對是高雄自力救濟、努力得來的成果。
但台灣何止只有高雄面臨困境?發展不均的更不只有南北,也別忘了東西部的差距。籲請中央政府盡速檢討並修正財劃法、通過區域劃分法,以落實國土規劃、重新進行區域重劃及產業分工,將資源重新分配到需要的地方,才是台灣區域得以平衡發展的解方。
※作者為民進黨高雄市黨部執行長
【延伸閱讀】
【熱門影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