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川廢調查結果發布 促公私協力實現潔流 富邦人壽、荒野保護協會倡議減廢愛地球

上報消費圈 2024年11月08日 19:53:00
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舉辦「2024年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成果發表記者會,獲得經濟部水利署第五、三、十河川分署及新北市環保局等公部門支持。(從左至右為:第三河川分署張稚煇分署長、第三河川分署李俊霖副分署長、荒野李騏廷理事長、富邦人壽李忠副總經理、第十河川分署賴昱彰主任工程司、新北市環保局許銘志主任秘書/富邦人壽提供)

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舉辦「2024年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成果發表記者會,獲得經濟部水利署第五、三、十河川分署及新北市環保局等公部門支持。(從左至右為:第三河川分署張稚煇分署長、第三河川分署李俊霖副分署長、荒野李騏廷理事長、富邦人壽李忠副總經理、第十河川分署賴昱彰主任工程司、新北市環保局許銘志主任秘書/富邦人壽提供)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估計,人類生產的塑料中有半數僅作一次性使用後即成垃圾,而河川更成為陸地垃圾的傳送管,使每年有超過千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大海,為攔阻塑膠垃圾汙染水資源,今年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將「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推進三縣市流域,包含首度關懷雲林北港溪、時隔三年複查台中烏溪,及連年追蹤大台北淡水河變化,發現塑膠垃圾仍居河川廢棄物之首,凸顯持續公私協力推廣源頭減塑、減廢之重要性,以響應實施在即的《全球塑膠公約》加速改善河海垃圾問題。

 

透過串聯富邦人壽在地同仁、明志科大及實踐大學師生、新北水巡隊與荒野志工的力量,2024年共同完成雲林北港溪調查、台中烏溪複查及大台北淡水河複檢,新北市高灘處、台北市水利工程處亦共襄盛舉成果發表。(後排左二:台北市水利工程處張凱堯副處長、後排左三:新北市高灘處黃裕斌處長、後排中:明志科大劉祖華校長/富邦人壽提供)

 

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世岳表示,秉持對台灣土地的熱愛與社會責任,富邦人壽已連續第四年用行動關心川廢問題,今年透過持續培育雲林、台中同仁及社會大眾成為公民科學家,不僅使中台灣的志工動員力量再更擴大,同時也兼顧去年淡水河複查的經驗傳承,進而借助超過150位志工力量再完成三條河川的首查及複查,感謝第五、三、十河川分署及地方政府單位對調查結果給予支持,使川廢議題在公私協力下持續共創解決方案。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維持乾淨的河才能有藍色的海,荒野除推動調查方法持續與時俱進,於垃圾類型新增成袋垃圾、大型傢俱類別,今年也透過前進雲林北港溪不斷引領大眾將關注視野望向更多重要流域,並且同時進行台中烏溪複查及大台北淡水河持續監測,很高興數據結果印證經過荒野與富邦人壽多年的堅持與努力,所串聯起的公私協力影響力正使潔流願景持續向前邁進。

 

(一)雲林北港溪調查:出海口淤積垃圾成主要熱區  找回無塑河川減少一次即丟

 

雲林北港溪是孕育雲嘉平原農業發展的重要灌溉河川,今年透過川廢調查完成河岸段(包含北港溪、虎尾溪、雲林溪、梅林溪、林仔頭溪) 及出海口共計226.5公里的踏查行動,總計發現 922,082公升垃圾,以每袋14公升垃圾換算,河岸段平均每公里313袋(扣除47公里無法調查河段)垃圾汙染程度為D級(髒亂),海岸段平均每公里643袋垃圾汙染程度則升至E級 (超髒)。因紅樹林植被及漲退潮影響淤堵大量廢棄物,致使「北港溪出海口及近海口段」成為全流域最首要的垃圾集中熱點,而農田圍繞且人跡稀少的「虎尾溪與雲林溪交界」,亦發現有較多的成袋垃圾、大型建築廢棄物棄置以及就地焚毀垃圾痕跡。

 

另經統計分析有八成垃圾集中9%的河段,河岸段廢棄物類型前三名為塑膠瓶罐容器佔23.1%、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佔20.4%、成袋垃圾佔14.1%,顯示塑膠汙染問題依然最為嚴峻,若將清運資源集中將有助提升整治效率,且雲林縣內缺乏廢棄物焚化爐所造成的長期垃圾堆積危機,除仰賴公部門積極推動垃圾資源化、能源化的轉換技術及措施,亦亟待當地民眾共同響應源頭減廢的環保生活方式。此外,海岸段則因養殖產業盛行,與漁業相關廢棄物類型佔比高達50%,廢棄塑膠瓶罐容器亦廣泛可見。

 

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分署副分署長李俊霖表示,很高興能有民間企業及環保組織共同努力,使北港溪的垃圾分布熱點被明確地定位,以利於清運資源的重點分配規劃,再搭配中央及地方合作將廢棄物進行有效處理,相信能促進河畔的自然生態、休閒遊憩等多元功能不斷地優化。

 

(二)台中烏溪複查:烏溪主幹及出海口變乾淨  餐飲塑製品仍為首要垃圾類型

 

繼2021年首度調查台中烏溪引起國內更重視源頭減塑議題的重要性,時隔三年為掌握川廢改善情況,推動複查回到河岸段(烏溪、筏子溪、大里溪、旱溪、頭汴坑、草湖溪)及出海口全長214公里的流域範圍,總計發現635,845公升垃圾,整體垃圾汙染等級仍為D級(稍髒)但垃圾總量明顯減少四成,以每袋14公升垃圾換算,河岸段平均每公里284.2袋(扣除57公里無法調查河段),其中烏溪右岸河岸垃圾密度從平均每公里1670.2袋降至67.4袋,減幅超過90%,2021年首查垃圾熱點座落烏日區及大肚區的烏溪右岸、出海口,今年已可看出公部門導入重點清運及加強管制推動成效。

 

而觀察垃圾類型,與民生活更近的河岸段前三名仍為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佔25.8%、塑膠瓶罐容器佔25.7%、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佔21.8%,均屬一次性飲食塑膠廢棄物共佔73.3%,隨意棄置的家庭成袋垃圾則佔11.5%位居第四,凸顯經歷新冠疫情衝擊後,使民眾重新養成源頭減塑、環保生活需要更多努力。另解析垃圾熱點則向中上游移動,「大坑」及「草湖」因民眾不良習慣影響,防坡堤下、隱密草叢、橋下等人煙稀少的河道邊,藏有大量成袋垃圾、大型傢俱、建築廢棄物等,造成八成垃圾集中17%的河段,集中度相較三年前更高,導入重點清運資源將加快河川清潔度復原。

 

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分署長張稚煇表示,本分署對於轄管河川環境非常重視,並落實清理工作,其中烏溪水系自111年1月至113年9月止,已清理約600噸廢棄物,今年烏溪川廢複查結果也顯示垃圾量明顯減少,本分署將持續針對川廢熱點進行清理,以維護水域環境。同時感謝荒野保護協會、富邦人壽及參與調查的夥伴們熱心關切河川環境,期藉由公私協力方式營造更優質的水環境。

 

(三)大台北淡水河年檢:在地師生串聯新北水巡隊  中央及地方動員促垃圾減量

 

而去年淡水河複查發現疫後生活使河岸垃圾倍增問題後,經公部門以清運行動回應,今年再由明志科大與實踐大學師生、新北水巡隊共同執行年檢擴大調查,發現流域內垃圾總量減少84,000公升,以每袋14公升垃圾換算,河岸段垃圾密度從平均每公里156袋降至72.5袋(扣除78.5公里無法調查河段),減幅超過50%,其中又以淡水河主幹整治成效最為顯著,同步檢視去年公布垃圾熱點改善情況,在2023年熱點公佈後,公部門強化河岸垃圾清理,荒野保護協會與明志科技大學於社子島與蘆洲河岸辦理多場次淨溪活動,發現清理比率高達 58.3%值得肯定,潔流目標透過公私協力有效推進。但也隨今年調查深入更多支流,新增發現新店溪左岸(近永福橋與福和橋)與大窠溪亦為民眾棄置垃圾熱點,主要類型仍為一次性飲食塑膠垃圾佔六成,相關政策配套成為改善川廢汙染關鍵。

 

淡水河沿岸生長茂密紅樹林易攔截大量川廢,第十河川分署近年在蘆洲段積極執行疏濬工程,於河道整理及紅樹林清疏作業時一併清除淤堵垃圾,同時感謝基北北桃環保交流合作平台的串聯互助,及環保組織、企業、學校及民眾響應淨溪、淨灘等力量集結,共同推進潔流目標改善環境。

 

為帶領全民認識川廢調查的環保意義,今年調查雲林北港溪、複查台中烏溪及大台北淡水河的過程及成果,亦首度打造主題曲《藍色星球》製成年度紀錄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ARP87Gbcg),期盼透過輕快曲風及歌詞意涵,引領更多民眾一起為重現清澈水流而努力守護美麗地球家園。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