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校園紀律或道德建置,有值得研究之處;不過實際上,許多逆反校訓常規的行為,也經常被當成現實的處世之道。(美聯社)
「美式教育」曾被看成是美國能成為超級大國的因素之一,尤其以為初等(小學)教育在形塑美國人人格上,應該發揮了相當作用,而它不只著重激發一個人的學術潛力,還包括藉由游泳、音樂、戲劇、運動去探索自我,並盡可能及早培養社會適應力。以大人世界的成就驗證,關於美國小學校園紀律或道德建置,自然有值得研究之處;不過實際上,許多逆反校訓常規的行為,卻也經常被當成此地現實中的處世之道。
2012年美國犯罪喜劇《利勒哈瑪》(Lilyhammer)上線,內容講述一名紐約黑幫頭頭法蘭克因與新老大不和,轉做FBI證人,經證人保護計畫,被安置到挪威小鎮利勒哈默爾(Lilyhammer),此地民風純樸,和紐約大異其趣,於是在法蘭克身上衍伸了許多文化衝擊。其中一幕,法蘭克結識當地一名失婚婦女,為得歡心,他刻意親近婦女正在念小學的兒子。有天法蘭克去學校接這位小男孩,看到小男孩被其他同學毆打,男孩媽媽得知後,立刻向校方反映,學校便以北歐教育著重的溝通包容應對這起霸凌,結果小男孩還是天天挨揍,成天悶悶不樂,直到法蘭克看不下去,偷偷把小男孩拉到一旁,要他別聽媽媽和老師的,下次直接往對方鼻子用力揮拳就對了。經「鼓勵」後,小男孩照做,霸凌倏忽就被了結。
根據美國教育部統計,2021到2022年,全美12到18歲(6~12年級)學生,有近兩成曾遭霸凌,問題不小。而普遍反霸凌SOP的宣傳,無不寫著:「試圖向欺負你的人報復,從來不會是一個好主意。如果你反擊,霸凌將會變得更嚴重。大人可能也會把你視為問題的一部分。」問題是,曾有過保護四任總統經驗的前FBI幹員普拉斯(Evy Poumpouras),今年夏天發表著作《刀槍不入》(Becoming Bulletproof),寫到關於如何教導孩子避免危險,卻是建議家長應讓孩子學習巴西柔道,因為「你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莫過於讓他有能力處理『某些事情』(就是指霸凌)」。
當美國各級公立學校到處貼有「反霸凌」標示,代表了校園現況,但從2012年展示美式風格的《利勒哈瑪》到2024年的《刀槍不入》,10餘年來這還可以是議題,顯然問題並未獲得改善。當美國欲仿照北歐模式行不通,「西部牛仔」就會上場,且把「直接往對方鼻子用力揮拳」當作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
霸凌之外,美國公立校園最令人頭痛的,還有公共廁所骯髒難耐。不只校園刊物經常以校內廁所衛生為題,根據布拉德利(Bradley Corp.)曾做過的調查,有八成學生雖然經常使用學校公廁,其中竟有七成抱怨廁所太髒,另外兩成則表示自己絕不進學校廁所。 這又反映了一個事實,美式教育儘管著重把自己打理好,但對於非特定使用者的公共空間,尤其是充滿汙穢的廁所,如果希望它是乾淨的,孩子可以校安心上廁所,多數得家長自己籌款支付打掃工作,以符合使用者付費原則,儘管那是任何人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光靠政府經費補助永遠不夠,校方也只會盡可能將資源花在讓學校評鑑上升的環節。
宏觀角度,美國無疑是英雄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世界,微觀看,美國小學校園內對付霸凌非常規的「直接往對方鼻子揮拳」(或是練巴西柔道),以及自掏腰包換得乾淨的廁所,似乎早帶有這兩大主義的影子,且這樣的觀念恐怕是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川普曾在早期自傳《交易的藝術》中,特別提及自己曾把二年級的音樂老師眼睛打成黑眼圈,只因為他認為那位老師對音樂一無所知。「吹噓」味道當然是有的,但一如《利勒哈瑪》裡法蘭克對小男孩的建議,雖不乏戲劇效果,心態上,也不能說它完全偏離美國社會現實。
回到美國小學推想川普之後,應該也可看到部分圖像,畢竟為數不少寄望川普回歸的美國人就是這樣成長的。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