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尤其是西裔男性、黑人與拉丁裔,開始投向共和黨。(美聯社)
美國大選落幕,川普及共和黨代表的紅潮推倒藍牆大獲全勝完全執政,到底是什麼推力造就「川普海嘯」如此狂潮席捲?
從大多數的郡、年輕人、女性及種族等方面,川普的選票均呈現成長力道。就學歷和收入來看,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大多支持共和黨,大學以上大多支持民主黨。而且,因教育程度背景不同,形成的政黨支持差異更大,對立也加劇。但在學歷的背後仍然是階級問題,教育程度只是表面,實核則是代表收入的階級。
階級的支持對象大不同。收入低於二萬五千美元的社會最底層最和收入超過十萬美元富有者,這兩個群體都支持賀錦麗。細究這些人數不多的魯蛇就是城市黑人及拉丁裔,富有的贏家則是居住在大城市的高學歷精英,這些大多是民主黨的鐵粉。
再以高、低收入及學歷別劃分四象限,現今民主黨的選民特徵是高收入、高學歷;共和黨則是低收入、低學歷。但這顯然不是過去過去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群眾支持及形象特徵。歷經廿八年,兩黨的選民結構和體質已迭代變異,全然不同而互換「變臉」。
民主黨從一九九六年的柯林頓和二○一二年歐巴馬的支持者是低收入與低學歷組合的「雙低」社會底層,蛻變到二○一六年希拉蕊、二○二○年拜登的支持者臉譜為低收入與高學歷,至賀錦麗參選時已是高收入和高學歷的「雙高」人生勝利組合。
相對的,共和黨自一九九六年的杜爾至二○一二年羅姆尼是「雙高」的精英贏家,迭代到二○一六年及二○二○年的川普已成為高收入和低學歷的代言人,現在的川普持續翻轉人設成為「雙低」社畜的救世主。
綜上述,從美國兩黨形象及選民重組可發現,選民的結構產生了「趨極化」和「去極化」的趨勢。
在「趨極化」上,表現在:一、階級:窮人轉移成共和黨選民,富人漸進擁抱民主黨;二、教育:高學歷白人選民轉入民主黨陣營,低學歷則是投向共和黨;三、城鄉:農村老白藍領奔向紅潮,城市是藍牆鐵壁;四、性別:女性較支持藍驢,男性較支持紅象;五、性少數族群:LGBTQ們全輸誠民主黨。
「去極化」的典型是種族,呈現去極化的過程:少數族裔,尤其是西裔男性、黑人與拉丁裔,開始投向共和黨。
這些變化並不是在這次大選中才出現,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拉長歷史的視角看,低學歷白人選民支持民主黨的比例,在一九六四年達到歷史高峰的六十四%後,開始緩慢下滑直到現今的約三成。女性對民主黨的支持,則是在雷根開始支持反墮胎的基督教福音派後明顯增加。
但在川普時代,加速了變化的節奏,更形成了菁英與底層以及城市與鄉村的對決,以致於這次大選結果是「鄉村包圍城市」。在全球化及二○○八年金融海嘯後,農村與低教育程度的底層受到嚴重衝擊,地處後工業化的鏽帶地區以及農村的白人藍領,窮苦生活始終未曾改善,認為已被東西海岸主流社會精英鄙視和忘記,環境孕育出川普的民粹主義並發功下,於二○一六年投入了共和黨的懷抱至今,不退甚至成為鐵捍且有更大的力量集結。
沈默的大多數亮劍對現實的不滿,社會底層的反撲根植於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對其越來越不利的變化,「川普海嘯」正是孕育與興起於此,執政者與社會菁英當理會此等社會矛盾及兩極對立。
另外,美國兩黨迭代形象的變異也值得我們省思,政黨是否回應環境變遷下人民的需求、其價值能否尋得人民多數的認同、說與做的距離有多遠,以及真正落實福國利民等,才是贏得民心贏得天下的正解。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