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名暉:中國的川普2.0難題

湯名暉 2024年11月16日 07:00:00
中國社會表面上對於川普回歸有所期待,但是官方內心未曾忘卻川普首先開啟對中政策強硬的影響。(美聯社)

中國社會表面上對於川普回歸有所期待,但是官方內心未曾忘卻川普首先開啟對中政策強硬的影響。(美聯社)

由於川普個人特質的不確定性與第一個任期對中政策的強硬,中國對於川普再次當選保持謹慎態度,既有與拜登政府之間的戰略溝通管道也將面臨考驗。在川普的第一個任期內,中美關係經歷了貿易戰、科技制裁等多重挑戰,並且受到拜登的沿襲。對於川普回歸白宮,中國社會表面上對於「川建國」有所期待,但是官方內心未曾忘卻川普首先開啟對中政策強硬的影響。

 

美國優先與MAGA的壓力

 

川普提出的「美國優先」政策以及「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AGA)提倡貿易保護和關稅政策,他認為自由貿易使美國利益受損,因此加徵高關稅以平衡對中國、歐盟等國的貿易赤字。川普在第一任期內對中國採取嚴厲的經濟制裁和技術封鎖,將中國視為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川普2.0會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施壓,且進一步推動「去全球化」和「去中國化」,支持美國企業將生產據點與海外供應鏈遷往美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可以預期川普將進一步限制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限制盟邦的技術和產品流出,並且可能採取更多的技術封鎖措施,防止中國在半導體、5G、人工智慧等關鍵領域的發展。

 

中國「雙循環」反成「負反饋循環」

 

面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供應鏈限制,中國提出「內循環為主、內外雙循環相促進」的經濟發展策略,目的是為增強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試圖形成更自主的經濟體系,但是受到樓市和股市接連的崩盤,民間消費意願偏向保守。面對現實的壓力,中國只能回頭強調民族主義,以增強國內社會的凝聚力和抗壓能力,但是國內壓力只能透過萬聖節和「夜騎」等形式宣洩。官方提出減稅與吸引外資政策仍然缺發吸引力,抵擋不過全球資金流向虛擬貨幣與美國,「負反饋循環」成為中國經濟學家的多數共識。

 

川普將防備交易違約

 

由於川普重視交易的特質,中國並非沒全然有機會尋求突破,但是中國對於承諾的完成率甚低,並未達成當初的協議內容。在川普第一任期內中國曾大量採購農產品,作為緩和貿易戰的方式。2019年,雙方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承諾在未來兩年內增加對美國農產品的採購達500億美元,最終仍未實現此一目標,2021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約330億美元的農產品,也仍低當年於協議目標,川普未來即使面對與中國交易也將更為謹慎,並且會提出更高的金額與附帶履約條件。

 

中國的開放市場政策面臨現實挑戰

 

由於川普傾向於採取單邊主義,美國對於「友岸外包」或是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的重視可以預期將減少。他在第一任期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和《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談判,並對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保持距離,加上主張關鍵性的科技企業應赴美投資設廠,將造成盟邦之間的壓力。中國或將進一步提出外企減稅和開放市場的政策,包括製造業與醫療產業。

 

美國的關稅政策並非沒有後座力,美國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使得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導致了消費者購買成本增加。許多日常消費品價格上漲,增加了美國消費者的生活成本。一些美國企業在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或其他亞洲國家,關稅政策改變供應鏈結構,導致美國企業短期內面臨更多供應鏈重組和採購成本增加的壓力。

 

但是現實上中國的經濟成長與失業率改善腳步緩慢,官方機構公布的第二季經濟成長為4.7%,第三季約為4.5%左右;前三季城鎮失業率分別是5.1%,第一季度為5.2%,第二季度5.0%、第三季度5.2%,但真實性可能不這麼樂觀。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在11月8日公布數據指出,第三季外商對中直接投資(FDI)減少81億美元,連續第二季負值,今年前9個月下降127億美元,今年的FDI或將創下至少自1990年有紀錄以來首次淨流出。

 

第三地流入與私人關係的取巧路線

 

透過東南亞和美洲的第三地進入美國也是一種方式,尤其是運用「近岸外包」(Nearshoring)進入美國市場。一些中國企業在墨西哥設立工廠,利用墨西哥的廉價勞動力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USMCA),享受低關稅或免關稅待遇進入美國市場,尤其是汽車零部件和電子產品,聯想集團便是一例。然而,此一模式面臨加強原產地證明,以及跨國盤點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的調查。

 

最後可能打通的是私人關係方面,川普的女婿庫許納(Jared Corey Kushner)的私人管道重要性也不能忽視。另一個途徑是透過馬斯克,由於特斯拉在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的佔有率約為14.58%,馬斯克可能是中國對話的一個管道,近日馬斯克的母親在美國大選後出現在上海,中國勢必透過商業管道對話。

 

「美國反對美國」受到客觀條件限制

 

面對美中長期競爭的格局,部分官方意見認為川普將讓「中國再度偉大」,以及幫助中國實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部分是基於王滬寧「美國反對美國」的思維。王滬寧在書中指出,美國存在著深層次的內部矛盾,包括種族、貧富分化、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分歧,美國過於強調個人自由和利益,導致文化價值觀的分裂。

 

川普的政治風格強調對手和敵人的區分,激發了強烈的政治對立,並在美國社會中引發了「身份認同政治」的分裂。這些矛盾不僅未得到有效解決,反而在美國社會中不斷深化,導致了社會分裂。由於川普當選之故,中國官方正在等待美國在處理種族問題、貧困問題、犯罪問題等社會議題的內耗。

 

然而,「美國反對美國」的客觀條件仍有不足之處。中國在「十四五」規劃期間(2021-2025年)繼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但是鄉村貧困的「攻堅地區」仍面臨著現代性難題,鄉村與都市的發展不均衡,省份之間的定位不清晰,美中雙方各有面臨不同境遇的發展問題,美中關係要急遽的陷入對立性的競爭可能性也不高。

 

美中雙方都有反對直接衝突者

 

中國其他知名智囊的意見,也大多主張避免與美國直接衝突,這與美國內部主張競爭控管的意見相近。楊潔勉指出,川普的再度當選可能加劇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中國應該保持戰略定力,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名譽院長王緝思指出,川普的再度當選可能使中美關係進入新的不確定階段。他認為中國應該保持冷靜,積極尋求與美國的溝通渠道,避免雙邊關係進一步惡化。美國方面也不乏反對直接衝突者,《百年馬拉松》的作者皮爾斯伯里(Michael Pillsbury)、曾任貿易代表的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以及傳統基金會的卡拉法諾(James Carafano)立場相近,美中都有反對直接競爭的意見,激烈對抗的可能性受到相當的制約。

 

在馬斯克協助下,川普2.0有可能在標誌性的太空競賽或其他領域勝過中國,(美聯社)

 

「全球南方」是中國外交的機會也是挑戰

 

中國主張的「多極世界」則是著重於西方以外的「全球南方」,而這是川普所忽略且不重視的外交場域。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朱峰,他認為川普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可能對全球多邊體系造成衝擊,進而影響中國的國際環境。中國應該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共同維護多邊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翟東升也強調,「全球南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成為影響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要力量,中國應明確自身屬於「全球南方」。

 

中國實際面臨的困境是,如何有足夠的資源促進「全球南方」發展,以及兼顧歐洲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戰略訴求,至少俄烏戰爭的議題已被俄國和朝鮮掌握主動權,並且持續遭受匈牙利以外的歐洲國家質疑。2020年中國在「一帶一路」的總投資額約為470億美元,較2019年下降54%,創下歷年新低,2022年才略有回升。2021年的研究指出,「一帶一路」部分國家背負約3,850億美元的「隱性債務」,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相關計劃涉及貪腐醜聞與抗議。至少在中國經濟規模占比超過六成的金磚集團,也沒有把握滿足每一個成員的提議的制度與需求,現況若要以人民幣作為儲備,還難以支撐「金磚幣」或「金磚之橋」。

 

美國制度仍有利於創新與社會發展

 

在人工智慧與半導體科技領域,中國要以國家資本的力量與美國「藏富於民」的社會對抗,仍難以迴避近年晶片研發的問題。相對於國家資本,私人資本的監管之下較難出現造假與腐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創新與透明度,近期最明顯的案例是,長期承接政府專案的波音公司,最終得靠馬斯克救場將太空人載回。

 

值得一提的是,SpaceX僅耗費約 18年就從創立到成功實現載人火箭的發射,僅用一代人不到的時間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創新成就,是美國社會韌性與創新的展現。

 

由於中國國內缺乏這種非官方的創新模式,與藏富於民的資本運作機制,未來在太空或是其他大國競爭的尖端領域仍有可能不敵美國。如今馬斯克又能影響美國政府預算,川普2.0仍有可能在標誌性的太空競賽或其他領域勝過中國,為這一階段的美中競逐落下段落。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