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長郭智輝因名下財產轉讓事件被藍營立委質疑「以公謀私」。(資料照片/楊約翰攝)
在台灣政壇的亂象中,經濟部長郭智輝因名下財產轉讓事件被藍營立委質疑「以公謀私」,引發了一場無端的政治攻擊。
這種不負責任的指控,不僅是在針對郭智輝個人,更是在傷害台灣為拼經濟而努力的集體意志。這種「惡鬥」風氣,不僅損害國家的良善治理,也讓許多科技人、企業人等有志之士對投入公共事務望而卻步。
立法院應是法律與專業的殿堂,立法委員作為民意代表,應秉持就法論法的精神,而非靠炒作民粹新聞爭取媒體曝光。在郭智輝的質詢事件中,一些立委並未深究事實,反而憑藉「觀感不佳」進行攻擊。
郭智輝依法將名下股份轉讓給兒子管理,完全符合法律規範,卻被質疑「以公謀私」。這種指控無法指出具體違法行為,反而將「觀感」作為判斷標準,顯示出民粹爆棚,卻缺乏問政專業性。
立法院的角色應是透過建設性質詢監督行政部門,而非消耗行政首長的大量精力於形象攻擊之上。將時間浪費在政治操作上,只會讓國會淪為政治鬧劇的舞台,損害民主機制的公信力。
政治應是全民參與的舞台,而非少數人的權力遊戲。然而,部分政治人物對來自科技界或企業界的從政者抱有偏見,將其譏諷為「誤入叢林」,甚至利用職權進行抹黑與排擠。
郭智輝放棄企業經營,選擇投身公共服務,他的專業背景和管理經驗正是台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寶貴資源。然而,因政治惡鬥而被無端攻擊,這不僅是對他的不公,更讓台灣在吸引優秀科技人與企業家的公共服務參與上,蒙上陰影。
台灣的經濟發展仰賴科技產業的動能,而經濟部長的核心職責應是推動經濟建設。然而,現今的政治風氣卻讓部會首長花費大量時間應付國會質詢,尤其是在無端指控中消耗精力。經濟部長需要的是穩定和被尊重專業的環境,才能將政策落實於提升台灣競爭力上,而非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郭智輝的科技專業背景與企業經營經驗,使他有能力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然而政治惡鬥不僅拖累行政效率,更削弱了國會與行政部門的合作空間,損害整體治理能力。
郭智輝在接受經濟部長職務前,依法將名下股份轉讓給兒子管理,完全符合法律規範。對於財產轉移的質疑,質詢者卻無法指出具體違法行為,而僅以「觀感不佳」進行攻擊。這樣的指控不僅無助於改善政策,更是對個人名譽的抹黑與傷害。
「觀感不佳」的標準是模糊且不公正的,尤其在合法行為面前,應該以法律為依據,而非任意用模糊的標籤來進行政治操作。這樣的做法既損害法治,也對公務員體系的穩定性造成威脅。
郭智輝的遭遇是台灣政治文化的一面鏡子,反映了當前政治惡鬥對人才參政的阻礙。政治應是推進國家進步的平台,而非毀滅對手的戰場。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應以建設性的態度對待每一位為國奉獻的人才,尊重專業,聚焦未來。
郭智輝作為科技企業的領航者,將專業知識應用於公共政策,正是台灣發展所需要的典範。他的付出不應因政治鬥爭而被抹殺。希望這場針對郭智輝的事件能成為台灣政治反思的契機,讓更多科技人與企業家勇敢投身政壇,為台灣的未來拼搏。
※作者為自由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