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川普拿關稅砍墨西哥 為杜絕「洗產地」

陳鴻達 2024年12月02日 07:00:00
川普加徵關稅作為,可解釋為對「紅色供應鏈」的堅壁清野。(資料照片/美聯社)

川普加徵關稅作為,可解釋為對「紅色供應鏈」的堅壁清野。(資料照片/美聯社)

日前川普表示,將對墨西哥與加拿大進口貨品徵收25%的關稅,對中國在目前的架構下額外再加徵10%。為何墨西哥等國會在美中貿易戰中遭受池魚之殃? 還有哪些國家會在下一波名單?

 

從2018年開始,川普對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進行數波的調高,對一系列進口貨品開徵25%的進口關稅,使得整體平均稅率從4%調高到19.3%,所涵蓋的貨品也高達66.4%。拜登上台後,基本上「川規拜隨」,維持川普任內的對中關稅政策。這些年執行下來,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貨品減少了,但各國間的貿易也產生微妙變化。例如雖然墨西哥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的最大進口國,但從中國出口原料半成品到墨西哥加工,再輸往美國卻大幅增加。甚至有航空公司還開辦從深圳到墨西哥的直飛航班,以服務將生產線轉移到墨西哥的商人。川普2.0將關稅大刀砍向墨西哥,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洗產地」的情形繼續發生。事實上越南、印度與泰國也有類似情形,這幾年輸往美國的貨品大增,但同樣從中國進口也大增。這些可能都是下一波的名單。

 

在此補充說明一下,此次川普對中國額外加徵10%關稅的基礎是什麼?隨著美中競爭的不斷升高,拜登在今年9月以301法案為基礎,對中國電動汽車、電動汽車電池、電池部件、呼吸器和口罩、注射器和針頭、船到岸龍門起重機、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模組、鋼鐵和鋁製品以及某些關鍵礦物課徵 25% 至 100% 不等的關稅。所以說川普將在此基礎上,再額外加10%。

 

川普這些作法,可解釋為對「紅色供應鏈」的堅壁清野,想要取巧左右逢源的機會越來越小。過去兩國之間的經貿等交流,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往往是重要的決定因素,距離越近越有利於兩國的互動。然而目前的趨勢卻是,在選擇投資標的與經貿對象時,「地緣政治距離」的考量重於「地理距離」的考量。而所謂「地緣政治距離」,就是指兩國政治態度的一致性。企業必須主動管理地緣政治風險,如此才能趨吉避凶。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穩定中心主任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