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都來到台大了 陸生們何必行色匆匆

陳嘉宏 2024年12月04日 07:02:00
如果這40名共青團學生肯駐足片刻,與台灣的學生聊聊民主、人權與自由的樣態與價值就太好了,可惜除了宣傳兩岸「同根同源」、「血濃於水」,她們真的說不出更多。(圖片摘自台大濁水溪社臉書)

如果這40名共青團學生肯駐足片刻,與台灣的學生聊聊民主、人權與自由的樣態與價值就太好了,可惜除了宣傳兩岸「同根同源」、「血濃於水」,她們真的說不出更多。(圖片摘自台大濁水溪社臉書)

中國微博上一則〈馬龍訪中山女中像進了盤絲洞 嚇得臉都白了〉的報導,敘述奧運金牌選手馬龍來台灣的「高人氣」。文章指出,「女同學們把馬龍團團圍住,而且每個同學都是一臉的激動之情!」「這樣的場面讓見慣了大場面的馬龍都有點怔住了!」「看馬龍被同學們這麼熱情的包圍著,真的就像是進了盤絲洞呀!」報導配合著幾張中山女高同學圍著馬龍的照片(當然沒有馬賽克),這群15、16歲的女孩,彷彿成為《西遊記》𥚃圍著唐僧的「蜘蛛精」,流傳在中國各大網站。

 

不知中山女高校長在放行這個馬龍及中國高校生團來校參訪時,有沒有料到可能會有這樣的報導體例?如果沒料到卻傻傻地放行,那就是無知;如果有料到卻沒善盡保護學生之責,那就是可惡。兩岸之間的確已經很久沒有大規模的文化學術交流了,類似的報導體例其實正是馬龍訪問團來台的最大目的。一方面,「馬龍來台,萬人空巷,台民簇擁」可以對外宣告,中國的頂級運動員同樣對台灣民間社會有極大的穿透力;另方面,這久違的熱絡也隱約指控台灣當局正是阻擋兩岸交流的元兇。

 

馬辦執行長蕭旭岑說,來訪的陸生脫口而出中國台北隊只是她們習慣的用語,並沒有惡意,不要苛責孩子。其實,多數台灣人並不想苛責這個孩子,因為該被譴責的其實是邀訪這陸生團來訪的馬英九辦公室。所謂客隨主便,平常在台灣把中華民國喊的震天價響的國民黨政客去到大陸,總是絕口不提中華民國,是因為不想讓對方尷尬。如今馬辦邀了這群大陸師生來台,難道都不用告訴她們,既然要來「交流」,至少要懂得尊重入境隨俗,避開那些會觸怒台灣人的政治用語?或者,這一切真如矢板明夫所言,是因為前兩天馬龍口說「台灣隊」,犯下了「嚴重的政治錯誤」,所以不得不安排另一個人做出「修正」,以避免整個代表團回中國後遭到檢討?

 

如果矢板明夫所言屬實,那不就自證這不是一個單純來台灣交流的參訪團,而是一個帶著政治任務的代表團。

 

長期以來,「兩岸交流」被視為兩岸互動的上位價值。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只要能夠交流都是「好」的,任何原因導致交流無法進行都是「不好」的。但事實上,中國大,台灣小;中國強,台灣弱,如果不考慮兩岸量體之間的差異,將「交流」兩字無限上綱,那無異於以卵擊石。更何況,對岸是個以黨領政的共產國家,任何交流都有積極的政治目的,所謂「畫出最大同心圓,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團結你,溝通你,邀請你,其實是要改造你,收降你。」如果認不清這種統一戰線本質,其實是將台灣置於險地。

 

馬龍訪問團就是個「統戰團」,從一開始的選角(馬龍與共青團成員),選擇的時間點,到推派出來的人說出的官樣文章都是。但知道是統戰還讓她們來,一方面是代表此刻民進黨政府的自信,另方面也因為兩岸的確需要交流。透過交流,此刻的政府可以動態地瞭解台灣民心與哪些民主防衛的不足;透過交流,也希望讓這些少數來訪的中國學生知道民主是什麼?

 

在歷經「中國台北」的口水風波後,台灣大學的學生果然各式各樣的標語與口號「歡迎」這個中國參訪團。除了高喊「這裡不是中國台北」以外,還希望就「香港民主、新疆人權、性別平等、64天安門、言論自由及台灣主權」與中國學生「交流」。現場只見馬辦工作人員在旁繃緊神經地維持秩序隔開雙方;而參訪的40名中國學生更是一改先前的從容自信,在鏡頭面前噤若寒蟬,人人眼睛直視,行色匆匆,連一旁學生遞來的A4宣傳紙都視若無睹,這種台灣民主的日常顯然讓中國學生很尷尬。

 

交流是好事,但交流不是一言堂,交流不應該有前提,也不該設限,更不是只說自己想說的卻不准別人說;特別是自己說了不禮貌、不合宜的話,卻還把所有的異見與抗議當成霸凌。如果交流為真,這40名共青團學生其實應該停下腳步,好好與在場的台大學生交換彼此對民主、人權與自由的不同看法;可惜除了宣稱兩岸「同根同源」、「血濃於水」,她們已經說不出更多。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