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在波羅的海電纜遭切斷後,隨即展開大規模海上聯合演訓。(取自北約網站)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處於北約與俄國交界地帶、波羅的海區域所面臨威脅,正不斷升高,該地區內超過40條負責通訊的海底電纜、重要天然氣管線,以及占全球航運量15%的航道,都成為有心人士可能攻擊的目標,因此北約(NATO)近期展開為期2周的海上聯合演訓,針對維護水下資產、航道安全等行動強化合作默契,但北約官員也坦承,要預防針對包括海底電纜等資產的破壞行為實非易事。
路透報導指出,在波羅的海傳出2條海底電纜遭到切斷,影響北歐國家與歐陸通訊的情形之後不久,北約隨即在11月18日展開名為「急凍寒風」(Freezing Winds)、為期12天的海上聯合演訓,動員約30艘艦艇、逾4000名兵力投入北歐地區迄今規模最大的演習任務之一。
報導指出,波羅的海地區由8個北約會員國與俄國圍繞,增加了區域情勢複雜程度,且自從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區域內超過40條海底電纜以及天然氣輸送管線,至少已出現3起疑似遭到人為破壞的事件。
北約海事司令部(MARCOM)發言人亞伯拉漢森(Arlo Abrahamson)表示,目前該組織正在「強化巡邏任務」,且會員國也正在「挹注能提升資產安全的創新技術發展」,維護海洋與水下安全。然而在海象變化萬千,且只需船錨就能輕易切斷海底電纜的情況下,使得預防此類攻擊行為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報導舉例在演訓開始的第3天,德國海軍法蘭肯索級(Frankenthal-class)掃雷艦「威爾海姆號」(FGS Weilheim)艦長克蘿(Beata Król),試圖施放水下無人載具,針對海床進行探測任務時,就遭遇到無人載具因為溫度過低,電池無法運作而嚴重延遲的窘況。對此,克蘿表示北約屬於「防禦性質軍事同盟,因此重要的是透過在包括關鍵地帶的各種聯合演訓,展現軍事能量,預防實際衝突發生」。
報導指出,近期中國貨輪「伊鵬3號」遭質疑破壞海底電纜的事件,與去年10月發生、中國籍貨輪「新新北極熊號」(NewNew Polar Bear)切斷愛沙尼亞連往瑞典與芬蘭的海底電纜,以及愛沙尼亞與芬蘭之間天然氣管線的情況類似,中國方面都曾做出協助調查的承諾,但最終疑似肇事的貨輪並未被攔停,導致事發1年後,芬蘭與愛沙尼亞的調查報告都仍無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