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軍工體系是一個獨佔的官僚系統,多年來以研發之名獲取經費,結果依然不是仿冒就是商購組裝。圖為中科院騰雲二型無人機、銳鳶二型無人機。(合成圖片)
近日軍友社團火氣頗大,多半在吵兩件事:一是報載國民黨立委提案,全數刪除潛艦國造20億預算,報載軍系不分區立委陳永康在黨中央勸說下態度軟化,不再反對。最新進度是陳永康提案凍結潛艦預算5億,SAT港試成功並出港測試後方許動支,黃復興黨部還有人放話說要在兩年後將其撤換。二是中科院對紅隼火箭彈各項質疑,採取了一種民眾黨式辯護模式,左歪右拐,扭曲造假,死不承認紅隼火箭彈的威力很有問題,比不上美軍的AT-4,甚至不如美軍退役的M72六六火箭彈。這兩件事雖不相干,卻都反映著台灣軍工產業的困境,一種期望值與現實狀況間存在巨大落差的困境。
陳永康上將曾是潛艦國造的重要推手,要他追隨那幾位一心想破壞潛艦國造的立委,親手把自己十月懷胎的小孩,活生生的掐死,實在太過殘忍,也對不起他自己的良心與專業。陳永康面對的,是一種忠孝不能兩全,國家需要與黨命難違的典型政治兩難。在專業上,他知道國家需要潛艦,知道軍工企業人才與技術取得不易,培養漫長,維持不墜更是難上加難。但黨意卻要他阻擋潛艦國造,因為對岸對這事很感冒,個別立委又與潛艦外購派勾搭不清,刻意要阻斷潛艦國造之路。陳上將如果遵循專業,將面對黨內拔除他不分區立委的壓力;如果遵循黨意刪除預算,又將無法面對他自己當年推動的政策,與他自身的國防專業考量,更會讓軍界對其徹底失望。所以他採取了一種折衷方案,即凍結預算而非刪除,卻無力阻擋國民黨立委的刪除提案,結果也不過是明哲保身而已,刪除潛艦預算的提案還是可能會過。陳上將最終還是得面對良心與軍界普遍的質疑,在你手邊的不合理案子,你都攔不住,你以後還要跟大家講什麼課?談什麼戰略?
陳永康上將應該比誰都清楚,將潛艦國造預算整批刪除意味著什麼?「潛艦國造」不是一個短期的、可以今天有,明天沒有的「軍購案」;而是一個需要長期紮根、花時間養成的軍工產業鏈「建造案」。正如電子業,如果去年業績翻紅,今年業績掛蛋,大量裁員,明年就算接到大單,想要重開生產線,恐怕也無法開成。製造業的技術累積與人才培育,選訓用留,知識迭代,不是砸錢就可以成功的,那需要長期穩定的業務保底,產業才發得出薪水,優秀工程人員,從工程師到技工才得以留用,那些都是花錢也找不回來的珍貴資產。今天砍掉一整年度的預算,意味著多少技術人員需要離職,或廠商要承擔多少虧損?這些立委不是在「監督」政府預算,而是在「掐死」台灣自造潛艦這個行業。掐死後怎麼辦?當然只能向國外買啦!外購派打的就是這門心思。如果人家不賣呢?那就放棄抵抗,準備投降啊!要不然咧?
IDF就是血淋淋的例子。中科院與漢翔辛辛苦苦培養出一批造飛機的人才,結果購入F-16後就放棄了IDF後續研發與製造,整批人馬被韓國挖走,先造了T-50教練機,再研發出KF-21戰鬥機,現在在全球推廣銷售。咱們的「國X國造」,向來是口號響亮,企圖宏大,結果卻總是無法形成長期國策,讓我們的軍工科研單位,成為他國的技術養成訓練班。如果說對美軍購是老美在割台灣的韭菜,咱們政治高層這種暫時停止呼吸式的預算刪除,就是在割台灣軍工產業的腦袋。一個工程師或技術人員,其養成也許需要10年,但其工作生命週期需要40年到50年,這就代表政府推一個「國X國造」的專案,需要考慮的不是做幾架飛機或幾艘潛艦出來就算完事,而是有決心且有計劃的,考慮未來四、五十年的長期軍工產業發展,那是一種經營企業大於政治需要的考量,韓國便是如此,現在韓國軍工企業已是世界第四大。如果沒有這種企圖心與長期經營決心,「國X國造」還不如外購,起碼省下摸索與研發的無謂浪費。
講到外購,又是一門大學問。現今軍事大國,包括美國,都是能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找到的好東西,就用買的而不要硬是自己造。量大又不想讓後勤維修被人家掐脖子,那就由國外廠商授權本國生產。如果技術不夠成熟,美軍乾脆交由本國軍工廠商與他國廠商共同研發製造。美軍的M240機槍是比利時FN授權生產的,M1A2的120砲是德國萊茵金屬的Rh-120授權生產,美軍型號M256。美軍新型輕戰車M10上裝備的主動防禦系統,是以色列的鐵拳。美國還跟以色列合作研發生產鐵穹防空系統,購買長釘反戰車導彈,與瑞典合作研發M982神劍155導引砲彈,與挪威合作研發生產NASAMS防空飛彈系統,這些都是國際軍火市場上,很成熟的軍購與商購模式。而且我們還可以用部件拼裝模式,購買成熟商規軍品,來逃脫中共施壓,組成台灣特有裝備。例如輕型戰術車輛,可以用豐田的皮卡底盤,捷克的裝甲,美國的大毒蛇機砲,搭配以色列的觀瞄設備與砲塔,台灣只需做好組裝與系統整合,而不必樣樣自己研發。
說到研發,又是一個填不完的大坑。我國軍工體系是一個獨佔的官僚系統,不是中科院就是軍備局各廠,多年來以研發之名獲取經費,結果依然不是仿冒就是商購組裝。T-75 20機砲是仿造美軍空用M39A3轉輪機砲生產的,但其效能仍不如原廠。我們也曾想仿製波佛斯的40機砲,從新加坡弄來相關技術,但冶金與精密加工能力不如人,而且無力研發35快砲那種「可程式化定時引信砲彈(AHEAD)」,於是T92 40機砲胎死腹中。台灣扶植裕隆國車國造數十年,現在仍生產不出自製的引擎,但我們偏要國造裝甲車,結果引擎還是得外購美國的柴油發動機,一樣是輛拼裝車。
說穿了,不是咱們中科院或軍備局各廠的博士碩士不夠多,研發能力不行,而是軍工產業自始至終就是一條產業鏈,全世界幾乎沒有任何廠商能夠垂直整合所有的零件生產。現今所有軍工廠商,幾乎都是在全世界尋找最好的料件,自己保有某部份超強能力與產品生產能力,再外購技術或部件來拼裝整合。偏偏台灣各行各業,個別技術與生產能力都可以做到世界頂級,一碰到系統整合就完蛋了,講白點,就是各自的私心太重,尤其是SI(系統整合)廠商。台灣的系統整合單位,常常拿到標案後,利潤先拿一半,在覓商尋求下游部件,結果訪來一堆次級品,自己又沒能力修改整合,於是總體成品總是東落西掉,差強人意。某次碰到個以色列人,對咱們的中科院很有意見,原因是當年與中科院合作,卻發現中科院在偷他們的技術。202廠也曾偷偷仿造奧地利的AUG步槍,結果被原廠告上法院,陸軍與中科院否認仿冒,又不願付權利金,最後停止生產。
就在這種坑蒙拐騙的尿性之下,我國「國X國造」搞了幾十年,宣傳做很大,成果卻很有限。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出在體制。中科院是行政法人,相當於國營事業,由國防部長兼任董事長,軍備局更是國防部直轄單位,妥妥的壟斷與獨佔。國內軍工廠商想打進國防業務,就得在各軍種承辦人身上下工夫,惡劣點的就去找立委施壓拿標案。國防部作為採購與使用單位,也缺乏足夠專業素養與作業需求規劃能力,結果就是被廠商牽著鼻子走。在抗彈板、頭盔、紅隼等爭議中,最簡單的鑑測方法,就是拿著裝備上靶場直接打,而且是每批量抽檢的打,而不是國軍那種放到實驗室去打,或中科院那種將火箭彈焊死再由上往下打。但咱們國防部卻是連鑑測這事都交給廠商做,在紅隼案中,中科院應是廠商而不是鑑測單位,國防部自己的鑑測單位呢?步訓部兵監去那了呢?
說穿了,全世界的官僚系統都有其尿性,民營化任其自生自滅,開放軍工產業外銷,逼所有人面對國際市場,國X國造不行,就直接外購,或技轉代工,恐怕才是提高我國軍工產業品質,與提高國軍裝備效能的解決辦法。生產鐵穹與長釘的拉斐爾公司,其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科學兵團,後改制為類似中科院的行政法人科研機構,後來不堪連年虧損,2002年改制為有限公司,自負盈虧,但仍是一家國營企業,政府每年依然向其投入研發經費與購買產品,來維持其技術能力。改制公司後第二年,拉斐爾便轉虧為盈,到2022年,拉斐爾已成全球第42大軍火商,年營業額33.8億美元。
講白點,如果立委們對「國X國造」老是這麼有意見,國軍自造產品又常見那麼多問題,那政府高層便該深思,是否該調整政策,不見得什麼都要國造,軍購就去買全世界最好用的產品,或授權生產,做台灣最會做的代工組裝就好。扶植自家軍工產業形成長期經濟政策一環,最重要的是要有穩定性與長期性,要當成一門產業來看待。最後,軍方直轄式的軍工產業開始民營化,或扶助民營企業進入軍工產業,使其具有與他國軍工產業合作,向國際市場進軍的能力。台灣的冶金能力不行,但晶片產業與精密加工仍有一定水準,那是國際廠商都很有興趣的一塊能力,是我們與他人合作的基礎。甩開政治的干擾,打破獨佔的局面,好東西立法院不給買,我就賣給別人家,也許才是讓台灣軍工產業重生與正常化的一條路。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