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學生1960年對於政府發布戒嚴,禁止政治活動與集會一事展開大規模示威。(資料照片/美聯社)
由南韓總統尹錫悅所引發,維持時間僅僅6小時的戒嚴風波,不僅引發各方對於憲政與民主制度的討論與憂心,也嚴重影響南韓經濟與民生等領域發展,外界除了認為此事將在短期內對南韓政局造成波動,也認為尹錫悅此舉恐使南韓民眾,再度憶起過往動輒發布戒嚴的不穩定時代,藉由外媒攝影記者所捕捉的畫面,使各界能夠快速回顧南韓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16次戒嚴下,民主政治發展血淚史。
美聯社指出,在1988年建立第六共和政權之前,面臨虎視眈眈的北韓威脅,長期處於專制狀態的南韓政府,利用戒嚴作為應對政治動盪、示威浪潮的手段並不少見,距今最近的1次戒嚴是在1979年,時任南韓總統朴正熙遭到暗殺後,由當時擔任國務總理的崔圭夏所發布,該狀態由發動軍事政變的全斗煥延續至1980年,引發了著名的「光州事件」。
全斗煥在1979年12月12日發動「雙十二政變」奪取軍權,引發南韓全國工人、學生串聯示威,迫使全斗煥於1980年5月17日宣布擴大實施戒嚴,禁止所有政治活動,由於距離首爾約250公里外的光州地區示威活動情勢升高,因此全斗煥調集大量軍力,前往當地展開血腥鎮壓,造成數百名示威人士喪命;「光州事件」爆發後,首爾街頭湧入數以千計的大學生要求當局結束戒嚴,並且與鎮暴警察發生激烈衝突,最終當局在1981年宣布解除戒嚴。
在1948年時南韓肇始之初,首任總統李承晚就曾使用戒嚴對付當時蟄伏在南韓境內的共產黨份子,在大規模搜捕行動之中有數千人遭到殺害,而後在1950年至1953年爆發的韓戰,南韓政府也多次動用戒嚴權力因應反政府活動。
由於李承晚在1960年、試圖第4度連任的總統大選中,出現舞弊行為,引發了以學生為主的大規模示威抗議潮「419學運」,當時造成數百名民眾與警察喪生,面臨全國反對浪潮的李承晚,最終辭去總統職務並且流亡至夏威夷,當時欣喜若狂的南韓民眾,曾經爬上停放在當時仍稱為漢城(後於2005年改稱首爾)市政府大門口的戰車上大肆慶祝。
到了1972年10月,透過政變取得政權的朴正熙為了擴權,發布「非常戒嚴令」,廢止憲法並且解散國會,形同另一次政變,當時朴正熙也調集戰車單位進入首都,對示威人士進行恫嚇,且直到1979年遭到暗殺為止,朴正熙也多次使用戒嚴的手段,維持其統治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