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火藥技術大突破 中科院規劃研發天劍三型空對空飛彈

朱明 2024年12月07日 16:00:00
中科院研製出效能高的固態火藥,規劃將「天劍三型」空對空飛彈的工程發展列入研發計劃,逐步提升IDF戰機作戰能量。圖為IDF戰機掛載天劍一型飛彈。(資料照片/李智為攝)

中科院研製出效能高的固態火藥,規劃將「天劍三型」空對空飛彈的工程發展列入研發計劃,逐步提升IDF戰機作戰能量。圖為IDF戰機掛載天劍一型飛彈。(資料照片/李智為攝)

在獲得歐美技術支援與固態火藥拌鑄藥廠的助力,中科院已研製出效能高的固態火藥,因該款固態火藥可取代飛彈助推加力段,相對可縮小飛彈的體積與長度,據了解,中科院月前規劃將「天劍三型」空對空飛彈的工程發展列入研發計劃中,配合空用AESA雷達與雄三空射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系統等工程發展計劃,逐步將空軍IDF戰機作戰能量再次提升。

 

 

固態火藥研發成功 天劍三外觀回歸天劍一

 

據指出,「天劍三型」空對空飛彈的概念構型中科院早在2019年向空軍提出,飛彈外觀與法國的「流星」(Meteor)遠距空對空飛彈外型類似,因當時空軍採購66架F-16C/D Block 70戰機,以及AGM-84H空射型魚叉飛彈、AGM-158C反艦飛彈、AGM-88高速反輻射飛彈與AGM-154聯合遙攻武器(JSOW)四型遠距精準武器預算排擠,研發案並未被採納。

 

天劍三最先規劃的外觀與法國「流星」遠距空對空飛彈類似。(取自MBDA官網)

 

另外,當時固態火藥效能有限,「天劍三型」飛彈需有助推加力段,才能達到飛彈初速要求,因此才朝法國「流星」空對空飛彈外型設計;據了解,經獲得歐洲專業人員來台指導固態火藥製成技術,以及過去被美國管制大型拌藥機解禁,獲得美方的拌鑄藥廠的雙重助力下,研製出效能高的固態火藥,經測試後飛彈完全可以不用助推加力段,就可以達到飛彈初速的需求;因此「天劍三型」飛彈外觀設計將回歸天劍一型飛彈的外觀,且飛彈重量也可以減輕並增加其射程。

 

中科院研製出固態火藥,飛彈重量減輕後可增加射程,因此天劍三的外觀將回歸天劍一(圖)的樣子。(資料照片/蘇郁晴攝)

 

 

性能升至響尾蛇飛彈等級 空用雷達同步整合

 

據了解,為提升IDF戰機空中接戰能力,中科院規劃「天劍三型」空對空飛彈其性能提升到AIM-9X Block II型響尾蛇(Sidewinder)飛彈等級,具有大角度偏軸飛行的「後射」攻擊能力。中科院在評估研發飛彈推進系統具有增加了向量噴嘴,發射後大幅度轉彎進行偏軸飛行的「後射」攻擊,該項技術源自歐洲,美方也是向歐洲購得技術來源,因此這個部分並不會太難取得技術。不過,要飛彈具有數據鏈路系統,與聯合頭盔瞄準系統鏈路聯結並可修正飛彈飛行彈道,甚至具備發射後鎖定能力,這個部分牽涉戰機的射控系統與雷達各個介面的修正。

 

中科院規劃將「天劍三型」的性能提升到AIM-9X Block II型響尾蛇飛彈(圖)等級。(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據了解,中科院今年起到2027年以4年時間,在「鷹隼專案」啟動研發空用AESA雷達工程發展計劃,因運用在空用AESA雷達所需的氮化鎵(GaN)晶片已與國內廠商簽約生產計劃,加上AESA主動相列雷達收發模組的技術已成熟,中科院已就AESA雷達所需求的各項技術進行系統整合中。

 

 

雄三測評後少量生產 IDF外掛電戰莢艙未達標已結案 

 

另外,中科院代號「雄鷙專案」從2022年到2027年,研發雄三空射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系統展示確認併工程發展計劃,用以有效癱瘓敵航艦戰鬥群並阻滯其進襲;據了解,目前研發進度都依計劃節點完成,該專案採用當年研發並量產雄二E巡弋飛彈模式,完成首次測評後,同時開始進入小批次量產,並隨作戰測評的缺失進行改正,以縮短擔任戰備的期程,在2027年結案前量產空軍所需要的超過30枚的雄三空射型反艦飛彈。

 

中科院研發雄三空射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目前進度正常,2027年前量產將超過30枚。(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至於曾以代號「玄戟專案」中科院研發IDF戰機所需的外掛式電戰莢艙,因歐美各國在電戰技術的嚴格管制,最終該專案因達不到空軍作戰的需求後而結案。(責任編輯:殷偵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