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分析認為,美軍在太平洋區域內的機場防禦不足,遭遇解放軍攻擊恐嚴重影響運作能力,圖為美國空軍人員在關島進行跑道維護與準備作業。(取自DVIDS網站)
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動軍事現代化,其中尤以具備長程打擊能力的解放軍火箭軍、海軍兵力為重,藉此阻卻以美國為主的勢力,在印太地區進行干預行動;對此,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在最新報告中提出警訊,表示一旦爆發衝突,位於第一島鏈以及第二島鏈的美軍機場,恐將在解放軍攻擊下嚴重停擺,對美軍空中戰力運用造成威脅,其中關島機場至少需1.7天才能恢復運作,日本本土美軍基地關閉時間更將長達11.7天,凸顯防禦不足的程度。
路透指出,史汀生研究中心(The Stimson Center)12日發表題為「彈坑效應:中國飛彈對美國印太空軍基地之威脅」(Cratering Effects: Chinese Missile Threats to US Air Bases in the Indo-Pacific)的報告,建議美軍加速強化印太地區據點韌性的腳步,並且提出包括部署大量廉價無人機、提升跑道修復能力等相應方案。
報告指出,位處北起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南至大巽他群島(Greater Sunda Islands)之間、第一島鏈地帶的美軍基地,基本上都在數千枚解放軍飛彈的射程之內,這些武器若在可能的衝突中,用於癱瘓美軍能力,可能導致位在日本境內的美軍機場停擺11.7天,更遠的關島以及其他太平洋地帶機場,則將停擺1.7天,嚴重影響美國空中兵力的投射。
此外,報告更強調「藉由阻卻美軍使用這些跑道執行空中加油任務,中國將可延長美軍戰鬥行動遭到阻斷的時間」。
因此,該報告建議美軍部署大規模較為廉價的無人機以及電戰能力,以因應中國軍事打擊想定,同時也應研發更多可短場起降的載人戰機、強化跑道修復的能力,並致力於和區域盟邦合作,協助提升相關能力的發展,使必要時美軍能夠動用區域內更多機場與資源。
報導表示,因應解放軍軍力擴張的情形,美軍近年來基於「太平洋嚇阻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積極發展、構建「分散式作戰」(Distributed Operations)概念,挹注數億美元資進整建、升級在澳洲,以及北馬里亞納群島內的「天寧島」(Tinian)北機場,美國空軍也在近年發展「快速機場損害修復」(Rapid Airfield Damage Recovery,RADR)計畫,目的在大幅縮短機場跑道修復時間,能在遭到攻擊後盡快投入使用,並達到可擔負「數千架次」任務的能力。
曾在美國空軍後勤單位任職的官員表示,美軍包括RADR以及多層次飛彈防禦體系能力,事實上優於報告之中所給予的評斷,此外,中國若發動攻擊,飛彈所撘載的彈頭自然不可能如報告所述,悉數使用攻擊跑道用的彈藥,因此打擊造成的損害也不至於如報告所評估的程度。
該官員也強調,雖然對於評估數字有所質疑,但該分析方向「大致正確」,因此認為這份報告對於當前問題提出了具有價值的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