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路「大陸書店」招牌字體由傅斯年題寫。(作者自攝)
環顧現今台北市幾條歷史悠久的街道上,猶可散見一些老字號商鋪特別請來書法名家題寫店面招牌,包括有:傅斯年題寫「大陸書店」(衡陽路),王壯為題寫「臺灣銀行」、「土地銀行」、「中華書局」(重慶南路),莊嚴題寫「國賓大飯店」,以及溥心畬題寫「中國眼鏡公司」(博愛路)、「九綸綢緞百貨公司」(衡陽路)等。
尤其談到鄰近台北新公園的衡陽路周邊一帶,早在日治時期1920年代便已是台北城內最繁華的商業地段「榮町」所在,這裡不僅有著寬敞整齊的街道,同時也有各種西洋仿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連棟街屋,吸引了許多著名商家紛紛來此開設營業:舉凡當時台灣島內規模最大的書店「新高堂書店」(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戰後1980年改建為「東方大樓」)、專賣攝影器材的「西尾商店」(戰後由大稻埕的攝影師張才接手,改名為「福德照相材料行」,1983年租給「金石堂書店」城中店,2018年又改做公共辦公室「the Hive」)、還有同步販售東京和歐美流行百貨的「大倉本店」(衡陽路20號,戰後由黨營事業「正中書局」進駐),以及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衡陽路與博愛路口,現為國泰金融大樓),再加上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總督府也都在附近,故有「台北銀座」美譽。
及至戰後初期,蕭孟能與妻朱婉堅於衡陽路15號創辦「文星書店」(1952年),凝望對面二樓處則是當年全台北最著名的古典音樂唱片朝聖地、台北文青聚會場所「田園咖啡廳」(衡陽路18號,現為極品軒餐廳),彼時亦不乏隨著國民黨政府逃難來台的江浙與滬上權貴人士在此聚集,附近也有許多上海老餐廳在這裡重新開張,因此又暱稱「台北小上海」。
如是經過了漫長歲月,不久前(2024年9月),位在博愛路與開封街口、號稱全台北歷史最悠久的書店-「鴻儒堂」(since 1936年)公開宣布實體門市要在今年(2024)11月底停止營業(轉型至線上銷售)之後,此城內現存經營超過70年歷史的老書店儼然已經所剩無幾了。
然而,鮮為一般大眾所知悉的是,就在鄰近不遠的衡陽路上,卻還有一家與「鴻儒堂」幾乎同一時期創立、專售樂譜和音樂類書籍的「大陸書店」(since 1938年),至今仍相當頑強且低調地持續存活著。
回溯「大陸書店」第一代老闆張紫樹先生創立初期(1938年),原先是在東門內江街上開設兩家店面,主要進口日本原文機械、建築、理工、技藝等專業書籍,及至1950年代才將書店從東門搬來衡陽路(77號)二樓,之後書店逐漸朝向音樂、美術兩大藝術方面經營,到了2017年又再搬到隔壁(79號)三樓現址。根據後來接手的第二代老闆張勝鈞回憶:當時衡陽路已是相當熱鬧的區域,除了鄰近的菊元百貨,附近也有許多大型企業和代理貿易商,常常到了晚上八、九點都還是燈火通明,人潮熙來攘往。
有趣的是,看在今日絕大多數年輕一代的讀者眼中,「大陸書店」這個瀰漫半世紀以前戒嚴冷戰時期濃厚的「反共復國」時代氛圍、如今看來卻似乎有些「不合時宜」的店名(招牌字體由傅斯年題寫),往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專營簡體中文出版品的書店,事實上在店裡卻連一本簡體書都沒有,反倒是一整排書架上擺滿著由「大陸書店」、「全音樂譜出版社」等台灣早期發行的大量各種樂器曲譜、鋼琴教本、樂理和曲式分析、音樂史、民族音樂研究、音樂辭典、音樂欣賞等相關書籍。因其價格合理、種類齊全,數十年來一直都是許多愛樂人士的尋寶地。
還記得就讀高中期間開始接觸古典音樂,每到周末放學(彼時尚未實施周休二日),固定都在館前路博物館附近搭公車轉乘。有時趁著空檔時間,便會順道走逛附近的重慶南路書店街與衡陽路一帶。當時就在無意間初遇這家「大陸書店」,並且陸陸續續買了李哲洋翻譯的《樂器圖解》與《貝多芬》、《莫差特》、《馬勒》等音樂家傳記,以及李哲洋主編《全音音樂文摘》月刊。
更令人驚奇的,儘管過了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再訪「大陸書店」的室內裝潢和書櫃陳設,以及書架上這些書籍樂譜的擺放位置,卻仍然猶如昔日青春記憶中的空間場景那樣,幾乎一點都沒變。
甚至直到現在,當你在店內購買書籍或琴譜結帳時,老闆(和店員)都還是會使用印有「大陸書店」招牌設計圖樣的專屬包裝紙,以一種老派包書的方式,幫你把整本書籍包起來。
從進口「書刊雜誌」跨足「翻譯出版」事業
早年「大陸書店」除了主力販售音樂書籍之外,同時也進口日本出版的美術畫冊、繪本、時尚雜誌,以及「二玄社」複刻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字帖珍品、書道全集,造福了無以數計的藝術愛好者。
約莫自1970年代之後,以進口書起家的「大陸書店」開始跨足經營「翻譯出版」事業,為此創立了「全音樂譜出版社」,並由書店老闆張紫樹擔任發行人。首批創業代表作包括李哲洋翻譯自日文版《莫差特》、《貝多芬》、《巴赫》、《巴托克》、《韋爾第》、《馬勒》等「永恆的音樂家」書系共六種。
1971年12月,在「全音樂譜出版社」社長兼「大陸書店」店東張紫樹的獨力資助下,由書店經理簡明仁策畫籌辦、延請李哲洋擔綱執編《全音音樂文摘》創刊號發行問世。初期大多譯自日文音樂雜誌文章,且每月皆有不同企畫專題。這份雜誌雖以專業的古典音樂題材為主,內容卻十分豐富多元,且重視版面閱讀的編排設計、圖文並茂,舉凡古典樂派、國民樂派、印象樂派、現代音樂、美國民歌,甚至到搖滾樂都有涉及。其後於1990年1月正式休刊,中間曾停刊數次又復刊,共計發行133期,可謂完整見證了70年代到90年代台灣社會與音樂文化變遷的這段歷史。
及至1980年,為了因應彼時古典音樂日漸蓬勃的消費市場,並考慮到大眾讀者針對解說世界名曲這類工具書的閱讀需求,「大陸書店」老闆張紫樹又再度出資聘請李哲洋,以參酌日本「音樂之友社」發行日文版《名曲解說全集》為基礎,翻譯編輯而成一套17冊藍皮精裝《名曲解說全集》中譯本,至今仍是許多音樂界人士和樂迷的必備參考書。
另外由於地緣關係,早期作為台北城內重要的藝文展演場所「中山堂」就在附近,許多音樂家和演奏者在舉辦音樂會結束之後,通常也會順路來到「大陸書店」小聚閒聊一番,同時藉此交流一些音樂專業領域的相關訊息。而書店老闆秉持著熱愛藝文活動的精神,也經常協助宣傳、推廣這些展演活動。話說林懷民當年草創「雲門舞集」之初,在那個尚未建立售票系統的年代,「大陸書店」甚至還曾經接受委託代為售票。
日前,我偶然讀到《傳記文學》一篇回憶文章頗有意思。文中提及故台大校長傅斯年因為喜歡書,所以不少書店老闆和他成了朋友,包括「鴻儒堂」和「大陸書店」老闆,經常都和傅斯年有所往來。後來傅斯年不僅替「大陸書店」題寫了店面招牌,而且還為書店老闆張紫樹寫過一張條幅,文為:「讀書最樂,鬻書亦樂;既讀且鬻,樂其所樂。」 註更多參考那廉君〈追憶傅孟真先生的幾件事〉收錄於1969年6月號《傳記文學》第14卷第6期。
最終,伴隨著時代更迭,昔日曾是全台北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一帶,如今早已相繼撤守,紛紛改為商旅、餐飲進駐。此區少數碩果僅存者,一如衡陽路「大陸書店」,在全城商業氣息最濃的地段,仍頑強地維繫着一縷書香。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