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鳥瞰圖。 (翻攝自中新網)
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位於中國西部邊陲的喀什,一直是北絲綢之路上一塊連接東方帝國和中亞、波斯等地的綠洲。說漢語、蒙古語、突厥語和藏語的人建立的政權,曾輪番統治這座被貧瘠乾燥的沙漠環繞著的城市。
進入21世紀,該地區以穆斯林為主的維吾爾人不滿於漢人的統治,進而引發了抗議活動、暴力襲擊以及政府對民族和宗教表達的壓制。2009年的維吾爾人暴亂發生後,中國政府試圖通過振興經濟來平息社會動盪。
新疆喀什位置圖。 (翻攝自Google Map)
2015年,年輕的攝影師劉禹揚來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想要看看政府的努力成效如何。當時,政府官員加快了對當地的投資,大型建築和開發區處於建設之中,但劉禹揚發現,這裡的規劃似乎雜亂無章。他拍攝的一個新貿易中心、若干購物廣場、劇院以及一個主題公園幾乎空無一人,為當地人提供的工作崗位也寥寥無幾。與此同時,他發現這裡的貧富差距正日益拉大。緊張關係依然存在,因為政府竭力通過教育政策對當地人進行同化,並讓開展宗教活動變得更加困難。「毫無疑問,基礎設施建設、醫院、學校之類的項目讓新疆的現代化程度得到了提高,」劉禹揚說。「但給當地維吾爾人帶來的機會不是太多。」
【在“现代化”中失落的喀什】中国政府鼓励喀什的年轻人前往东部城市打工,试图通过振兴经济来平息社会动荡,但这种努力并未奏效。维吾尔族人更关心他们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而不是钱。https://t.co/b70cqMWS3S pic.twitter.com/tnwW7jAfPJ
— 纽约时报中文网 (@nytchinese) 2016年8月11日
剛到喀什時,劉禹揚覺得自己像是到了另外一個國度——這裡的語言、風俗、宗教甚至天氣,對他來說都極為陌生。但建築物上熟悉的宣傳口號,以及市中心一尊巨大的毛澤東雕像,讓這座城看起來和他的家鄉四川省有些相似。他發現他遇到的人在一定層面上都相當熱情。
「維吾爾人都很友好,而且跟漢族人相比不那麼有防備心,」他說。「但他們起初不太願意談及宗教和政治話題。」
最終他和一群較年輕的維吾爾人成了朋友,他發現他們很少去清真寺。他遇到的大多數維吾爾人都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作為政府的地區發展計劃的一部分,年輕的維吾爾人被鼓勵前往中國東部的工廠工作。劉禹揚說,除了促進工業生產,其目的還在於讓他們接觸更廣泛的中國社會。對維吾爾人而言,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經濟機會。
(Cherry Lee@YouTube/CCBY2.0)
劉禹揚以前曾跟蹤記錄一群通過政府專案在廣州打工的維吾爾青年的生活。這個新群體剛從逾3700英里之外的喀什來到廣州,他就決定跟拍他們。
許多年輕的工人會思念家鄉,並在公司提供的宿舍裡唱維吾爾歌曲。他說還有一些人把這段為期一年的經歷視為一次冒險。在多次拜訪期間,他拍下了他們工作和娛樂時的照片,儘管他們不太願意和工廠之外的人打交道。許多人已經帶著攢下的錢回到了家鄉。他跟拍的一對夫婦把攢的錢全投到了一家流動水果店上,但維吾爾人面前的經濟機會似乎並不多,儘管政府正大力推動經濟發展。劉禹揚說,相關項目也沒能讓維吾爾人變得更加滿足。
在花了一年多時間挖掘維吾爾人的故事之後,劉禹揚說,他意識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能夠化解他們的困境的方案。
「中國政府正試圖以經濟手段解決這一問題,」他說。「但維吾爾人更關心他們的文化,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宗教,而不是錢。」
中央社報導,「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發言人迪里夏提(Dilxat Rexit)表示,6日是今年齋戒月的第一天,但維族人卻在威脅的氣氛下迎接齋月;因為中共當局下令,嚴禁大陸國家幹部、黨員、職工、學生、婦女封齋與唸經做禮拜。 https://t.co/yIYORsonGQ
— 華人民主書院 (@twimocracy) 2016年6月16日
劉禹揚的項目得到了阿比蓋爾.科恩紀實攝影獎學金(Abigail Cohen Fellowship i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中參館(ChinaFile)以及瑪格南基金會(Magnum Foundation)的支持。
By James Estrin © 2016 The New York Times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