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後,儘管烏克蘭女性有免於兵役的選擇權,但許多女性仍選擇積極參與其中。(美聯社)
俄烏戰爭至今已成一場持續且多樣性的長期戰爭,除了科技的戰場應用備受注目之外,兵力是否充足儼然也成為攸關獲勝的關鍵。我國在臺海情勢升溫及少子化衝擊下,兵役制度有重新審視之必要,未來兵力及兵員將成為重大國安改革方向。面臨兵員不足問題時,將女性納入義務役徵集對象似乎是一可行政策。此外,透過平等原則之審查,徵召女性服義務役並無違反憲法之要求。
「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其目的不僅在比較兩國面臨的處境有何異同,更在提醒我國須以實際情勢為基礎,正視國際現實的殘酷和險峻,我國隨著兩岸局勢緊張升溫,雖律定在2005年後出生的役男,役期將延長為一年。但在面對中共不斷擴張的文攻武嚇及少子化衝擊下,借鏡俄烏戰爭下女性服役之做法未來將是一個可行的政策選項。立委范雲亦提出,希望透過修法,讓女性也能夠當兵服役保家衛國。
我國社會價值觀,主張男女應於權利、機會和責任上享有平等。然而,我國男性應履行兵役義務,女性則無,允許國家因特殊情況而對男女實行不同的待遇。從憲法的角度來看,男女在兵役義務上之差異是合憲的,不過在「性別平等主義」原則下仍有值得探討之處。有關動員及兵力需求,女性徵兵議題,再次使得釋字第490號「兵役法服兵役義務及免除禁役規定違憲」成為熱議的焦點。
烏克蘭從前蘇聯獨立,2014年起歷經與俄羅斯爆發多次衝突至2022年戰爭爆發,女性軍人均持續參與軍隊任務與行動。紀錄片《烏克蘭:戰爭中的女性》講述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儘管烏克蘭的女性有免於兵役的選擇權,並可以尋求國外庇護,但許多女性仍選擇留在自國並積極參與其中。
而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夕,烏克蘭通過了一項新法律,擴大了戰時徵兵範圍,要求更多18至60歲的女性在各種職業領域登記兵役,以便在發生重大戰爭時接受徵召並積極參與廣泛的軍事服務。
另根據2024年1月統計,烏克蘭部隊中有超過6萬7千名女性成員,佔總人數的近15%,此外,澤倫斯基表示:「我們會將武器交給想要武器的公民」,積極鼓勵女性參軍,「烏克蘭軍隊將繼續戰鬥到底,直到勝利,未來也不排除徵兵的可能性」,顯示了烏克蘭婦女在國家危機中所扮演的積極角色。
荷蘭、挪威、瑞典、以色列、古巴等國,均實施男、女兵役制度。特別是瑞典的性別平等部長Nyamko Sabuni和國防部長Sten Tolgfors一同強調,因為平等是人權和自由工作的核心價值,所以性別平等必須被納入軍事機構的運作,以不辜負「我們(指:瑞典)作為世界上性別最平等國家的聲譽」,旨在確保性別平等不僅在國內社會中體現,也在國家的國防事務中有所體現,男性與女性除了生理構造有差異外,靈魂本質並沒有不同,不論性別,每個國民都有潛力為軍隊和國家作出同等的貢獻。
女性參與戰爭的程度和機會在不同地區和時代變化多端,而性別是透過個人、組織、軍隊和國家的實踐而創造和重塑的,性別應凌駕於戰爭之上。部分堅決主張不應在待遇上對男女之間設立差別,期望能夠在軍隊中像男性一樣平等地接受培訓和參與各項任務,即使這也可能意味著可能成為戰俘或冒著生命危險參與戰爭。
女性排除服義務役之規定,立法原意或本在保護女性,讓女性能善盡生養子女及照顧家庭之考量,乃當時立法者(兵役法於民國22年6月9日制定,當時第1條規定:中華民國男子,服兵役之義務,依本法之規定)基於傳統思想對女性之角色定位出現嚴重偏差,尤其普遍將女性視為弱者,而有如此規定。隨著女權主義興起及法學之進步,將女性視為弱者的錯誤觀念或刻板印象下,對女性實施的保護措施,不僅無法實現真正的保護,還可能導致對女性的歧視,進而損害了她們的權益。
隨時代更迭,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及社會生活功能角色早已發生變化,立法者得以重新斟酌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等因素,以制定法律徵召女性服義務役,並沒有違反憲法平等原則之問題。
為維持國軍組織編現比及因應面臨少子化衝擊下,應審慎考量性別的平等原則,且軍中的專業知能也日益多元化,隨著女性志願參與軍事服務比例逐漸提高,與男性一同承擔國防安全的責任,國家如何營造性別友善與平等的軍中文化,成為一項重要的議題,女性在軍事領域的貢獻,不僅能增加多元性,也能提高效能,不同特長的互補,形成高效率的團隊現代戰爭。
為了國家民主、自由和繁榮,國民都應該為了國家安全盡心力,將女性納入義務役徵集的對象並非立即迫切之政策,僅從俄烏戰爭反思我國兵役制度並透過未來可能面臨之問題及可借鏡之國家,思考若能通過平等、比例原則之檢驗,來徵集女性服義務役,或許是國家政策選項之一。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學官/空軍中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