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情蒐手段無孔不入,尤以「以合法管道掩護非法活動」來台蒐情、發展組織、多點滲透及交友建情。(美聯社)
2017年我國破獲的首宗陸生共諜案,我國家安全機制已敲響了警鐘,如今對我國的滲透不僅是陸籍人士甚至是他國人士,無非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監察院副院長李鴻鈞(24)日提出,我國行政部門應省思國防整軍備戰與外交策略推動,並提出國家安全面臨的中共滲透威脅等3大潛在風險,促請行政院應強化全民國安意識,說好同島一命的「台灣故事」來建立民眾認同。
2024年12月25日國防部表示,國防預算規模取決於敵情威脅,以及建軍備戰所需。近年中共軍費連創新高,對區域情勢及臺海造成的威脅日趨嚴峻。國軍惟有在全民支持下,有效運用穩定成長之財源,加速建構防衛武力,穩健成長戰力,方能嚇阻敵人,協同友盟共同維護國家安全。
對於中共進行之情報蒐集方法與安全問題做出有關的檢證與分析,研擬如何在維持兩岸關係及彼此經濟合作穩定發展下,兼顧國家安全,實為我須省思的議題,唯有強化管理機制、發揮反情報效能,才能保障國安,維持兩岸和平發展,達雙贏局面。
人員蒐集是取得情報的一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儘管現在已有太空衛星能透視地上的一切活動,但有許多工作,特別是竊取敵人的機密情報和研判敵人的詭秘企圖,仍須依靠人員去達成。
中共經長時間的改革與調整,已發展出一個不可小覷的情報體系,而情報機關分成黨政軍三個部分,「黨」負責對外聯絡工作、「政」負責國內外的國家安全、「軍」負責蒐集軍事情報。
其中「國家安全部」內部組織區分各有專職業務,尤其是專對我國情報工作,職能包括情報蒐集分析、反間諜、政治保衛等。中共在國際間的間諜活動相當活躍,近年更屢遭各國政府、跨國企業指控其竊取商業或軍事機密,由陸續所破獲的案例即可知,中共竊取機密所涉及的國家、目標十分廣泛,滲透手段多元,不可不慎。
中共情蒐手段無孔不入,陸籍人士申請來臺觀光旅遊、經貿交流、文教參訪、新聞採訪、體育競技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頻繁;其中即發生擅入營區及警調機關通報陸籍人士進入國軍科研單位等事件,特別申請參訪案件中的人員身分不乏具國安、航空、衛照等部門之專業背景,藉各種名義從事刺探、蒐集情報傳遞情資及吸收在臺人員等非法活動,更鑑於中共曾以「以合法管道掩護非法活動」來臺蒐情、發展組織、多點滲透及交友建情等,而我國地狹人稠,不少軍用機場、港口、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及科技研發等單位均鄰近都會區,若該類人員藉由觀察、測繪、拍照等方式,瞭解相關單位特性,對我國整體安全防護具潛存危害因子,肇致各安全面臨嚴峻考驗。
建立國家戰略及安全方針,統合相關機制與跨部會的溝通方式,是勢在必行之政策。國家安全概念的廣泛性決定了國家安全體系中各類要素的多元性,政治、軍事、經濟、心理、科技及文化等領域之設施防護,甚至自然環境等因素都是構成這一體系的要素,目的與意義均為維護國安利益之核心。
國防法第三條明確指出:「中華民國之國防,為全民國防,包含國防軍事、全民防衛及與國防有關之政治、經濟、心理、科技等直接、間接有助於達成國防目的之事務」。換言之,防衛韌性不僅是由理論所形成具體的概念,更是倍增國力的實務。
2024年12月24日國防部顧立雄部長回應,在國家安全潛在威脅方面,為防杜中共滲透,已研擬國軍涉密人員安全調查作法,並將強化指管能量及國家運作韌性並以國安、國防等四主軸說明國防部作為,並落實國防自主政策,強化軍民合作及深化友盟國家軍事交流,以確保國家主權完整及安全。
維護國家安全,唯有強化管理機制、建立全民國防概念、發揮反情報效能,才能保障我國人民的安全與自由,而建立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具體意義,即是凝聚保衛國家之意志,建立總體綿密的全社會防衛體系。整體架構應具:憲政建設,軍事建設及心理建設,即使每位國民的價值觀念有些許異同,但當這三個核心結合在一起,就能展現出共同全民防衛概念,達成總體防衛的戰略目標。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學官/空軍中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