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X-47B實驗機,在航空母艦上進行起降測試的畫面。(圖片摘自commons.wikimedia.org)
美國富豪伊隆.馬斯克日前在社群媒體表示,白痴才繼續生產F-35戰機,無人機才是未來。雖然這樣的說法略嫌武斷,仍需傳統飛行員操控的匿蹤戰機,有許多用途,短時間內還是很難由無人機完全取代。但在陸地、海洋、天空中的各式無人載具,將全面改寫戰爭形態,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無人艇、無人潛艇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即將改變海戰的樣貌,不過更快促成下一波海權革命的,很可能還是無人機。就如同航空母艦在二戰時期,淘汰大砲巨艦主義,讓鐵甲戰艦黯然退出歷史舞台,搭載了大量無人機的無人機母艦,勢必成為海軍的新寵,會很快威脅到傳統航空母艦的地位。只是各國的發展方向略有不同,對於無人機母艦的定位,與艦載無人機的用途,也有一點差異,很值得進一步介紹與討論,做為接下來台灣海軍發展的參考方向。
以擁有最多航空母艦的美國為例,從很久以前就開始測試如何從航空母艦上起降無人機。實驗機X-47B在2013年成功從甲板上彈射起飛,稍後又完成最困難的著艦降落。但美國海軍並未在這個基礎上,立刻發展空戰或攻擊型無人機,反而推出輔助性的MQ-25無人空中加油機。原因在於油料是限制艦載機作戰能力的重要關鍵,MQ-25能讓航空母艦的作業調度更有效率。此外,無人機的空戰能力發展較慢,遠不如對地打擊技術的成熟,但美國海軍傾向擁有作戰性能較平衡的機型,類似F/A-18 E/F艦載機,這些原因都導致美國未積極發展可在航空母艦上操作的作戰型無人機。不過美國也是無人機發展最為成熟的國家,隨著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情況已有了改變。美國海軍正逐步把最新型的航空母艦,轉換成無人機母艦,並已獲得了初步成果。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Nimitz Class)喬治.布希號(CVN-77),在2024年8月首度安裝了無人機空戰中心(Unmanned Air Warfare Center , UAWC),整合了指揮與遠端操控系統,讓航空母艦可以同時指揮傳統的載人戰機與無人機,一起執行作戰任務。無人機空戰中心最重要的組成部份,是原本設置在美國本土基地的無人航艦航空任務控制系統(UMCS)。這套編號MD-5的遠端操控系統,可透過衛星訊號遙控在世界各地執行任務的無人機。優點是遠離戰區,安全又能省下把操控人員部署到前線的昂貴成本。缺點是操控人員不在航空母艦上,而是遠在美國本土的基地裡,溝通效率較低。隨著無人機空戰中心設置在航空母艦上,將可大幅改善這個缺點,由航空母艦指揮操控自己發射的無人機,能讓傳統的載人戰機與無人機,擁有更佳的協同作戰能力。
在艦載無人機方面,除了確定將量產的MQ-25無人空中加油機以外,比較引人矚目的計畫,包括MQ-20復仇者(Avenger)無人機,與海軍版的艦載協同作戰無人機(CCA)計畫。由通用原子公司(General Atomics)所研發的MQ-20,是現役無人機MQ-1與MQ-9的後繼改良型。美國海軍希望採用MQ-20來分攤傳統載人戰機的壓力,並在2024年11月首度由無人機空戰中心進行控制,完成測試飛行。至於艦載協同作戰無人機則與空軍的計畫相同,希望尋找一款造價可以負擔的忠誠僚機,以協助傳統的載人戰機。未來一架F/A-18E/F或F-35C將能操控數架忠誠僚機,一同作戰並攜帶更多的彈藥。這對需要彈射起飛,而讓載彈量受到嚴格限制的海軍艦載機而言,有極大的助益。美國海軍計畫最終讓無人機的數量能達到整個機隊的60%以上。
相較之下規模較小的英國皇家海軍,則有不同作法,因為目前擁有的2艘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Queen Elizabeth Class)都沒有彈射器,是採滑跳起飛。所以英國皇家海軍必需選擇較小型,並具備短場起降能力的無人機。一開始曾測試過四軸無人機,與利用滑軌彈射,再用降落傘回收的無人機系統。而最新通過起降測試的W自主系統(W Autonomous Systems)則是一款運輸型無人機,已成功降落在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 , R09)上,可攜帶約100公斤的補給物資,不斷自動往返陸上基地與航空母艦,解決棘手的海上補給問題。另外英國皇家海軍也考慮引進美國通用原子公司的莫哈維(Mojave)無人機,這是以體積較小的MQ-1C無人機為基礎進行改良,增加短場起降能力,除進行一般的偵搜任務外,也能掛載地獄火飛彈進行攻擊。
然而缺少彈射器,讓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可以操作的無人機類型,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英國皇家海軍也正在評估新的解決方案。由於艦艏的左側甲板是滑跳平台,所以考慮在艦艏的右側甲板安裝電磁彈射系統,以彈射輕型戰機或較大型的無人機。雖然過去電磁彈射系統的問題很多,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小型電磁彈射系統的空間需求變的更少,即使仍無法彈射大型戰機,但已可滿足無人機的起飛需求。英國皇家海軍希望在安裝彈射系統後,可以起降由美國通用原子公司設計的棋手5(Gambit 5)或改良型的MQ-9無人機。棋手5採用了模型化的設計,零件能快速替換,起落架也經強化設計,以適應彈射起飛。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如果真的安裝電磁彈射器,讓F-35B垂直起降戰機與多款無人機用不同方式起飛,將能讓作戰能力倍增。
至於正在急起直追的中國,則同時採用了各種不同方案。遼寧號與山東號航空母艦都是以滑跳起飛,沒有彈射系統,之前在山東號飛行甲板上所拍到的不明無人機群,疑似為中國民間公司生產的大鵬CW-20與翔翼CSC-005。這兩款無人機的最大特點,是同時具備旋翼與固定式機翼,可在飛行甲板上垂直起飛,再利用固定式機翼高速飛行,進行偵察任務。而正在海試的福建號航空母艦,則配備了電磁彈射器,中國未來一定會推出強化起落架與機體,能在福建號上起降的大型艦載無人機,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同時中國正在興建的新型076型兩棲突擊艦,也被衛星拍到,很可能正在飛行甲板上安裝電磁彈射器,與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的改裝計畫非常的類似。這能讓中國的076型兩棲突擊艦彈射無人機,為登陸作戰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不只軍方在發展無人機母艦,民間公司也在發展類似的艦艇。如最早出現的珠海雲號,不只能施放小型的多軸無人機,也可操作無人艇與無人潛艇。雖然中國方面宣稱珠海雲號只供科學研究使用,但一般認為,珠海雲號除了是在做技術測試,也負責情報蒐集任務。另外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廣州國際造船廠,近期也興建了一艘擁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大型民用船舶,外型與中國海軍的075型兩棲突擊艦非常類似,已開始下水艤裝,船上巨大的全通式飛行甲板,足以讓一般直升機或大型無人機起降。目前這艘船的用途仍然不明,但很明顯具備軍民兩用能力,在平日做為科學研究或海上工程的支援船,戰時則變成無人機母艦,支援作戰任務。而且衛星照片顯示,中國還在持續建造多艘具備大型甲板的兩用船艦,目的不言可喻。
除了中國以外,利用兩棲突擊艦或船塢登陸艦來發展新型的無人機母艦,也是許多國家的選擇。這最好的例子就是土耳其,該國才服役不久的安納杜魯號兩棲突擊艦(TCG Anadolu , L-400),配備了自行研發的無人機,包括號稱擁有空戰能力的紅蘋果無人機(Bayraktar Kızılelma)與旗手TB3無人機(Bayraktar TB3)。其中旗手TB3已在日前成功從安納杜魯號上起降,驗證了無人機部署在兩棲突擊艦上的作戰能力。另外南韓也利用獨島級兩棲突擊艦,測試莫哈維無人機,並考慮引進這款無人機,讓獨島號成為無人機母艦。荷蘭則與葡萄牙合作,由荷蘭達門造船廠(Damen)來發展配備全通式飛行甲板,可做為無人機母艦的新型多用途支援艦(MPSS)。而義大利提出了夏瑪諾(Sciamano)無人機母艦計畫,將由芬坎蒂尼造船集團(Fincantieri)主導研發。
而最特別的發展模式,則非伊朗莫屬。因為伊朗長期受到國際制裁,無法獲得所需的技術,再加上國內的經濟凋敝,可能也無力負擔建造新型艦艇的費用。但窮則變,變則通,伊朗將民用貨輪進行改裝,在船體上層的前半段,安裝大型飛行甲板,想供無人機進行起降。從目前外界所獲得的照片來看,正在施工的貨輪船艏處,設置了滑跳式甲板,船身中間則有傾斜式飛行甲板,避開了貨輪原有的上層結構,推測是供無人機降落之用。整體的設計雖然簡單,但頗為合理,伊朗如果能實驗成功,很可能成為最經濟的無人機母艦發展模式。畢竟無人機的最大優勢就是價格便宜,以民用船隻改裝成無人機母艦,搭配艦載無人機,能以極為低廉的成本,獲得初步的海上航空打擊能力。很可能會一舉改變過去航空母艦極為昂貴,只有大國海軍有辦法維持的情況。
對台灣來說,由於這幾年來的發展走向近海防禦,所以大型無人機從陸地上的基地起飛即可,而近距離的海上偵察,則由小型旋翼無人機從艦上甲板起降,就可勝任多數任務,並沒有發展無人機母艦的迫切需求。不過從艦上起飛的攻擊型無人機,除了進行偵察與情蒐,還能大幅延伸打擊距離,而且比從陸地上起飛的無人機,更難以防範。台灣近年來正在全力發展無人機戰力,還決定將劍翔反輻射無人機,發展成具備衛星定位與目標影像攻擊的兩種衍生型,同時也在籌建輕型巡防艦與主力巡防艦。海軍或許可以思考,為下一代巡防艦配備不需回收,或是可以飛回陸地上降落的攻擊型無人機。比如修改劍翔無人機的發射模組,改以雙聯裝或滑軌發射的方式,安裝在新型巡防艦上。讓海軍能強化攻陸能力,彌補我方缺少艦射巡弋飛彈,難以反擊的弱點。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