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國民黨為何控制不了自己

陳嘉宏 2025年01月02日 07:02:00
新黨鞭人事意味著國民黨仍將延續其鷹派路線,過去一年無日無之的朝野衝突不會結束,這是國民黨的選擇,但付出代價的不會只有國民黨。(美聯社)

新黨鞭人事意味著國民黨仍將延續其鷹派路線,過去一年無日無之的朝野衝突不會結束,這是國民黨的選擇,但付出代價的不會只有國民黨。(美聯社)

在立法院連續的立法暴衝之後,賴清德5成以上的施政滿意度文風不動,顯然這波朝野衝突對他絲毫沒有影響。但若要問誰是過程中最大的受害者?國民黨要參選高雄市長的柯志恩肯定榜上有名。由於國民黨主導通過的《財政收支劃分法》明顯不利於高雄,使得柯志恩遭到高雄當地公職群起圍攻,「沒為高雄說話」不但讓高雄人很介意,也勢必成為對手未來攻擊柯志恩的選舉素材,她原本可與民進黨分庭抗禮的支持度也將開始鬆動。

 

被問到為何不在國民黨內反映高雄人的心聲?柯志恩說,她有反映,但黨團有50多人,不是她能主導的。談到為什麼不跟傅崐萁「講一下」?柯無奈地說:「我也很想補救呀,但傅崐萁哪裡是我可以講的。」柯志恩的話語之間顯然也同意新版《財劃法》對高雄不公平,只是她沒辦法跟傅崐萁「講」。問題是,不向傅崐萁「講」,柯志恩又要如何跟高雄人「講」?而柯志恩既無強烈反對也沒投棄權票,而是舉手支持黨版《財劃法》,對高雄人更是情何以堪。

 

國會是民意薈萃之地,其可貴之處在於它的任何決定通常會融合不同黨派、階層與地域的民意。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民主國會裡的法案審查有一、二、三讀的程序,就是要讓代表不同利益的國會議員可以暢所欲言,並透過反覆的詰問辯證,尋求出一個調和不同利益階層的法案。如果《財劃法》在委員會初審、朝野協商階段,甚至是院會二、三讀時有被充分討論,一定會發現這是一部明顯對高雄、台南不公平的草案。而包括有意在高雄、台南參選的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謝龍介也會明顯感受到壓力,進而尋求法案的調整彌補,是所謂「沒有討論,不是民主」。

 

問題是,從上會期的《立職法》,到本會期的《財劃法》、《憲訴法》及《選罷法》,常常是臨到院會二、三讀前1小時才端出最後的版本,國會裡應有的討論過程與機制全部都不見了,法案的內容只成為黨意志的貫徹。事實上,如果這個「黨意志」有經過國民黨內的充分溝通討論也就罷了;但從實際操作來看,最後的版本更像只是「傅崐萁加黃國昌意志」。當國民黨黨版不僅無法容納民進黨的意見,甚至也無法調和自己黨團內部的意見時,這就不是國民黨版《財劃法》草案,而是傅崐萁版《財劃法》草案。

 

柯志恩說:「傅崐萁哪裡是我可以講的。」這句話就一個立法委員而言並不正常。因為立委的背後都有民意,沒有「誰比誰大」、「誰不能講」的問題,就算舉手舉輸人,道理也一定要講清楚,才有辦法回選區向選民訴求。柯志恩覺得傅崐萁「不能講」,真正的原因是國民黨內的基本教義派有一股要「懲罰民進黨」、「讓民進黨政府沒法做事」的氛圍,讓她無從反對傅崐萁。從上會期修改《立職法》處罰「藐視國會」的官員,到本會期修改《財劃法》把一大塊國稅分給地方,以及悍然三讀《憲訴法》、《選罷法》,都是國民黨鷹派抬頭、不計毀譽下的立法產物。

 

簡單講,這是一個被基本教義派主導的反對勢力,其路線總以傅崐萁、黃國昌、翁曉玲等人為代表,加上境外勢力的推波助瀾,形塑了過去一整年國會政治的面貌。問題在於,傅崐萁的利益既然不等同柯志恩的利益,也未必等同於朱立倫(黨)的利益,更絕不會等同於盧秀燕(選總統)的利益。只是,後者既無力揭櫫一條有意義的黨發展路線與之抗衡,就只能噤聲從眾;久而久之,柯志恩、朱立倫,甚至是盧秀燕的政治利益就由傅崐萁、翁曉玲來代表;一個以傅崐萁、翁曉玲為代表性人物的國民黨,並不利於它往後的總統立委選戰。

 

昔日的國民黨是穩定台灣的重要力量,它行事理性,講中道,且誓言反共;但隨著在野時間越久,這個政黨卻自暴自棄,難以自拔地走向親中反動的偏鋒。據稱,國民黨內無人敢挑戰黨團總召職務,傅崐萁將確定至少再續任1年,另兩席黨鞭則由台北市出身的王鴻薇、羅智強接任。這批新黨團人事意味著國民黨仍將延續其鷹派路線,過去一年無日無之的朝野衝突仍將持續上演。這雖然是國民黨的選擇,但付出代價的不會只有國民黨。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