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河是擋敵人的,如果是朋友,就要進到城裡來,共享榮華富貴。這是所有美國的朋友,都要早日認清的一點。(圖片摘自ShutterStock)
台積電能夠成功,很大的一個因素是「台大電機長年理工科第一志願」,除了台大醫科、台大法律外,沒有一個科系像台大電機一樣可以長坐寶座這麼久。這個第一志願和就業市場有一個交互影響的效果,因為畢業有半導體產業的吸收人材,所以學生想唸電機,而因為成績最好的學生會唸電機,台灣就會有人材一直進入半導體產業,而一再把台灣半導體產業向上提升。這可能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產學現象,大概只有南韓稍可相比,美國、日本、中國,都沒有這種現象,這也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複製台積電的原因。
許多人批評,台積電把最優秀的人材,當成任勞任怨的工廠作業員,沒日沒夜、沒有家庭生活,最後只有錢。但這種看法不對,對人生工作的態度有誤解。充滿幻想的年輕人,或是永遠生活在學院裡的蛋頭,想像的工作不但自由,而且高貴,既不把手弄髒,也不用擔負責任,整日西裝革履,打打嘴砲,錢就滾滾而來。除了共產黨的紅色貴族外,天下沒有這種美事。正確的工作認知是,你的勞力、腦力的付出,有人願意花錢購買,就是好的工作。而你把工作做好,讓人想花更多的錢,買更多你的東西,就是對我們作為一個人最大的肯定。有被人鑑定過的生產價值,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價值。
台灣的產業發展運氣很好,從二戰後就搭上美國的順風車,不但人材養成美國化,連產業的演變都自然地和美國的發展連成一氣。美國很大,各式各樣的產業都在自由地競爭,有的茁壯,有的逐步死亡。因為台灣市場小的因素,我們沒有搭上汽車產業的列車,所以台灣沒有豐田,沒有現代。但我們的中小企業骨幹,搭上了電子業列車,而這個電子業,從半導體、到電腦、到行動電話,再到現在的AI,一直沒有停止發展,甚至沒有減緩發展的腳步。開明的官僚如李國鼎,用了世界一流的張忠謀,搭配了「台大電機長年理工科第一志願」的人材導向,造就了台積電的一條龍產業。而台灣人材養成美國化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意義,「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台灣留美人材又多又強,這些人材,有些回了台灣,有些在美國科技業、學界立足,最後都變成台美之間的電子大橋樑,把台灣電子業和美國經濟綁得更緊。
這樣的產業政策,請問哪一個國家能複製?
不能複製,但台積電能夠永遠保持世界第一嗎?半導體業能永久昌盛嗎?在美中的新冷戰政治局面下,美國和中國都在進行新的產業發展政策,這樣的變局對台積電,對台灣都有十足的影響。
Ben Thompson有一個觀察說,中國的防火牆,不但擋住了中國人往外接觸的機會,也把外國的科技巨頭,擋在牆外,因此給了中國的科技業機會,發展出不下美國的程度。美國有谷歌,中國有百度,美國有亞馬遜,中國有阿里巴巴、京東、拚多多,美國有臉書、微軟,中國有騰訊,美國有蘋果,中國有華為,美國有特斯拉,中國有比亞迪。不管是抄,還是盡心盡力仿效,中國在習近平上台前的十年,還有他的第一任期內,誰都不能否認,中國的科技業,就要和美國平起平坐,早不把日本、歐洲放在眼裡。這個發展出來的獨特中國科技業,在新的大國交鋒裡,將扮演重大的角色。
但這個角色,可能不是先前想像的超越美國、世界第一。共產黨的權力控制慾望,注定要把中國的科技巨頭,從神壇上打下來。天無二日,在極權中國,只能有一個權力中心,不但中國的科技業不能擁有政治權力,他們也不能像美國科技公司一樣,在社會上擁有影響力。共產黨要你死,你就得死。這個收緊權力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把中國科技業的活力給一刀斬斷,不但自由經濟裡因為競爭造成的新創沒了,而且讓人材開始對科技業為之怯步。經濟的日益萎縮,需求不振,讓所有科技公司更一窩蜂地湧向政府批准、政府鼓勵的行業前進,這些行業,就是共產黨認定的未來產業,共產黨定立的政策發展產業,一是要擺脫對進口能源的仰賴,所以要發展太陽能產業,二是利用特斯拉創造出來的契機,打造電動車產業,一舉兩得,減少汽油的消耗,並跳躍式的取代先進國家的汽車產業。這個中國的電動車產業,正是震動世界China Shock 2.0的首要角色。
中國進入WTO是世界第一次接受China Shock,中國衝擊。擁有大量的低廉、高素質勞工,在沒有貿易壁壘的情況下,中國產品攻佔全世界。中國產品的衝擊,直接受害的就是所有國家的傳統製造業,只要是勞動成本佔高比重的產品,幾乎都難以倖免。但在西方國家菁英的催眠下,西方以及日本,以為自己是產業的上游,或者是佔據中國無法取代的高智慧財產項目,或者是依靠金融等需要制度配合的項目,所以自我感覺良好地放任中國低價產品取代先進國家的製造業,還認為是雙贏。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沒錯,美國的高科技,日本、德國的汽車業或者是精密上游產業,還是過得很好,甚至還賺了China Shock的錢,但傳統製造業的基礎被連根拔起,沒有產品,就沒有產業,就不會有人材和基礎的供應鏈來支持,西方國家失去的不是只有產品,而是一個又一個完整的產業。
現在China Shock 2.0和1.0不一樣,威脅更甚於前。
不一樣的第一點是中國經濟持續低迷。過去地產、基建投資造成的榮景,不但到了頭,還進入一個去槓桿的惡性循環,不但沒法製造GDP,反而還影響民眾信心,拖累消費。共產黨現正進入中央集權經濟「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最後一步,所有的經濟活力都因為政策干預力道的太過嚇人而失去。但十幾億人還是要吃飯,所以中國不敢北韓化,同時中國人找出路的生存能力還是很強,於是所有的精力及能力,通通投入外銷產業,還有政府扶植的產業。所以這個China Shock 2.0的影響,將遠超過1.0,因為退此一步,即無死所,外銷產業,不但在差異化上努力競爭,在價格上更是殺得不見天日,只要有訂單,賠錢都沒關係,工廠不關門就好。中國人都打不過中國人了,世界還有哪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打得過中國人?
不一樣的第二點是中國衝擊,衝擊到了之前沒有受影響的產業。本田、日產和三菱的合併,反應的是日本車廠失去了中國市場的獲利,影響到他們的生存。德國三大車廠,利潤削減超過一半,也是因為中國人不再像以前一樣瘋買寶馬、奔馳。為什麼中國人不買外國車了?因為電動車崛起了。
Ben Thompson認為,之前中國靠防火牆保護出來的軟體實力,完全可以應用在電動車上,比如說,小米造手機,靠的是已經模組化的生產,不管是找代工,或是自建工廠,小米毫無困難地取得最大的生產效率,而二十年打造出來的中國軟體實力,不管是用戶端的系統、介面,還是背後的雲端運算,都是世界一流,加上在競爭強度大的中國市場生存,連行銷能力也是世界一流。而這些能力,完全可以轉換到電動車的開發。和手機一樣,電動車是一個電腦控制的電子系統,雖然體積大了一點,但完全是小米可以掌握的技術。小米比較不能掌握的生產,也因為特斯拉的關係,整個電動車的產業鏈,通通在中國成形,小米很快就利用這個外溢效應,跟上生產的技術。小米Su7,雖然有很多看笑話的人,找了許多荒唐的產品缺失,但這些批評家不知道的是,這些小枝小節,很快就可以改進,小米可能才是笑到最後的人。中國電動車的性價比這麼高,為什麼要買寶馬、奧迪呢?
當然比亞迪這些車廠的崛起,背後除了特斯拉的科技外溢效應外,還有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德國車廠,把持著內燃機的關鍵技術,雖然在中國建廠,但生產供應鏈,還是掌握在本國手裡,所以他們面對China Shock 1.0,信心滿滿,而且因為中國市場的利潤,賺得荷包滿滿,還不用擔心被中國車廠超車。但電動車完全改變了這個局面,中國稅金支持的電動車產業,不但給了比亞迪第一桶金,還讓中國車廠轉身一變,成為世界大廠,在世界市場攻城略地。沒有關稅保護的國家,市場幾乎都塞滿了便宜的中國電動車,傻傻的歐盟,不但不擋住中國電動車,還一再拉高電動車的市佔要求,簡直是要把歐洲傳統車業完全弄死。
如果一個容器的出口全部被堵死,留下的唯一缺口,就會看到所有的水,通通往那個缺口奔流而去,這個缺口,就是共產黨開給中國私人經濟的唯一去處,電動車和外銷產業,所以這個China Shock 2.0,對世界的威脅相當大。因此,川普從2016年勝選以來的貿易戰,就相形重要,沒有關稅壁壘,美國的汽車相關產業,就會像其它傳統製造業一樣,死定了。
所以,我們再來看美國的產業政策。關稅只是整盤大棋的一部份,川普要的是美國製造業的全面復興。
但美國這個製造業的復興,是有困難的。如果美國是為了防範中國製造的產品汜濫而加中國關稅,我們會看到中國製造的廠家,外移到其它勞工低廉的地方,這一點,台商早就在做了。我們在美國,越來越容易買到越南製造的電子產品。所以和中國打貿易戰,並不會讓這些製造業回流美國,美國並沒有這種手巧又廉價的勞工。
但美國並不需要這種相對低階的製造業回流,只要這些生產的環節,是在對美國友善的地方,那問題就不大。美國要的是高階的生產能量回到美國,像半導體,電動車,飛機等等。更重要的是具有未來性的機器人和AI相關製造業,這些都是關稅或是稅金補貼可能有關鍵影響,而且對美國極為重要的產業。
Ben Thompson對這樣的變局,是審慎中帶點悲觀的。最主要的是他認為美國過去把製造業放走的過程裡,也把製造業累積的人力資源和供應鏈給丟失了,所以再怎麼獎勵,也不見得有辦法把製造能量拿回來。他認為除非是美中一戰,美國人的總動員出現,才有可能有結構性的反轉。他對這點,都還有點悲觀,因為二戰中,福特和通用汽車,只要產線一改,就可以把汽車廠變成坦克工廠,但現在美國哪裡有這種生產能力!誰可以來造坦克、建飛機?然而他雖然覺得川普的嚐試,在20年前就該做,但亡羊補牢,也許現在做,還是可能有用。
我比Thompson樂觀許多。我認為美國的拉高貿易壁壘,真的可以把美國的高階製造業帶回來,不但如此,還可以更上層樓。我的證據是美國台積電和馬斯克的特斯拉和SpaceX。
美國台積電的誕生,全然是因為新冠疫情讓美國人省悟,原來關鍵的半導體生產,不掌握在美國人手裡,如果有一天中國把台灣怎麼了,那美國就沒有晶片可以用,所有的經濟活動就要停擺。所以在兩黨共識下,搞出了補貼晶片生產的法案,用錢,同時用外交手腕,逼迫台積電到美國設廠。這個賭注很大,但最後一定會成功,台積電會慢慢變成像美國豐田的角色。豐田也是被美國政客逼迫到美國設廠,但很快就在地化,在特斯拉出來以前,美國生產比例最高的車就是豐田的Camry。但豐田也沒有放棄日本總部,一樣發展的很好,只是讓美國市場變得有辦法左右公司大局而已。十幾年前,我剛搬到愛荷華,路上的第一印象是「好多美國車」,因為當時加州都已經日本車滿天下。但十幾年下來,路上美國車的比例,已經少的可憐,如果不是貨卡,美國車廠早該滅亡了。
但台積電的豐田化,還有一個重要的人材問題。汽車廠的整廠輸出,只要搭配少少的日本經理人、師傅就可以成功,因為美國本來就有汽車業。但台積電的高階晶圓廠,是美國沒有的產業,因為英特爾也做不到最新世代的生產。只有台積電台灣總部和三星少少的產線可以生產蘋果的處理器或是英偉達的AI晶片。這個能力,來自於「台大電機長年理工科第一志願」的傳統,美國沒有這些任勞任怨的人材,怎麼可能成功?
這也是Thompson看壞美國製造業的原因。美國人又要高福利,又要低強度的工作,而且很多還有工會的礙手礙腳,怎麼可能容許台積電這種「壓搾」員工的企業文化?
當然台積電搬來美國設廠,總是要考慮一下美國的風土人情,在員工工時和福利上,要稍為比擬一下美國的情況,但我不覺得人材是一個問題。第一,美國人也有熱愛工作的文化,台積電這種世界一流的企業,帶來的挑戰會吸引人材加入,而且付得起黃金,就找得到高級人材。第二,美國這幾年的高等教育,也許在外人看來非常向下沉淪,一天到晚抗議閙事,但事實上是,美國的菁英學校,越來越兩極,一方面有那些傳統的菁英文理教育,非常左派,但另一方面,理工科的需求卻是日益擴大,尤其是亞裔的成績好,亞裔又務實喜歡唸理工,因此長春藤學校裡的理工科學生,又多,質量又好,這些都是美國製造業復興的未來骨幹。
再則,美國還有一個王牌,「綠卡」。就算台積電的員工,在台積泡泡裡過的是天下太平的好日子,但哪一個台積電的家庭,不想要讓小孩到美國唸哈佛、麻省理工呢?如果台積電一時之間找不到本地人材,從台灣空降,也是可行之道。這也是最近傳出美國廠良率還超過台灣的原因,因為真正在做事的,還是這些台灣的人材呀!據說川普的移民政策裡,就包含了提高人材留美的綠卡放寬規定,拿著美國綠卡當誘因,還怕找不到人材嗎?
另外一個我對美國製造業復興樂觀的原因,就是馬斯克的兩大企業,特斯拉和SpaceX。這兩個公司,大概是美國幾十年來產出的唯二製造業巨頭,而馬斯克成功的關鍵,就會是美國製造業復興的關鍵。
除了馬斯克個人特質的主因外,特斯拉能夠成功,還有幾個關鍵。一是人材。因為馬斯克的原因,特斯拉一直吸引著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材加入,而且因為特斯拉一直在往更高科技的方向發展,所以人材一直有「錢」和「工作有意思」的兩大誘因會想加入特斯拉。而且這個人材庫,還因為特斯拉佈滿全球,所以等於是把全球的工程、科技人材,通通納入吸收的範圍。
而另外一個特斯拉成功的原因,就是用科技開發並生產科技產品,也就是「自動化」。當特斯拉把產線完全自動化的時候,請問「低廉、高素質的勞工」還會是一個競爭上的考量嗎?為什麼特斯拉把廠設在美國和德國,這麼貴的地方,都還能賺錢?因為勞動成本,越佔越小特斯拉的生產成本。這也會是美國的製造業復興的未來關鍵,不會抱怨,不會組工會,可以一直勞動的機器人,會變成生產的主要角色。
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製造業未來,也許令人興奮,也許令人害怕,但大多數的人,都低估了這個可能性。就像中國電動車的突然登台一樣,只要適當的政府推、拉,產業的變革是有可能很快發生。而川普的關稅壁壘,很可能就是這個關鍵的推、拉。
所以在這個新世界裡,中國要強推China Shock 2.0,而美國要擋住中國衝擊,而促進製造業復興,台灣,或者是其它國家的製造業,要怎麼樣面對這個變局?
第一,不能養老鼠咬布袋。要防範中國,要守住自己的技術和人材,不能外流到中國。第二,要擋住中國產品,保護自己的產業,最後一個建立關稅壁壘的市場,就是被中國完全攻佔的市場。第三,要把握美國製造復興的契機,台積電一方面要把研發和最先進的製程留在台灣,另一方面要更強化台美各廠之間的流動,更快速地在美國建廠,應付美國市場的需求。而其它台灣的製造業,也要想辦法到美國設廠,不但躲過關稅,還能在美國賺錢,更可以藉此提高自動化的程度,也許台灣的公私部門,要設立創投資金,專門幫台廠搬製造能量到美國。
護城河是擋敵人的,如果是朋友,就要進到城裡來,共享榮華富貴。這是所有美國的朋友,都要早日認清的一點。
※本文作者為美國財務學教授。文章經授權,轉載自作者X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