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冰層消融後,從北大西洋經北極圈,通往太平洋的航道,將經過格陵蘭,也讓格陵蘭的戰略地位變的極為重要。(合成圖片,摘自美聯社與美國NASA的「國家雪冰資料中心」網站)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還沒正式上任,已不斷發表各種意見,影響美國政局與世界局勢。包括買下格陵蘭這個隸屬於丹麥的自治區,並揚言奪回巴拿馬運河,都被視為是異想天開的狂妄言論,也遭到丹麥的拒絕與巴拿馬總統的嚴詞反駁。表面上這兩件事都被視為是商業考量,因為隨著氣候變遷,北極融冰速度加快,未來要從歐洲到亞洲,最短的航線是由北大西洋進入北極,再通過白令海峽,直抵太平洋。而控制格陵蘭,就能控制這條新航線,在這場競爭中搶佔先機。至於巴拿馬運河的問題,在於運河管理單位收取高昂的通行費,讓航運成本大增,使美國企業與海軍的負擔大增,導致川普不滿。不過這兩件事,其實都跟美國的印太戰略有很深的關係,也影響到美國與中國的全球競爭。川普並非異想天開,這背後的考量,是想彌補美軍的最大弱點。
美國與中國這兩個強權,因地理環境的限制,都有難以克服的弱點。中國的西北方連結歐亞大陸,千年來飽受北方遊牧民族的攻擊,多次淪亡。東南方則瀕臨太平洋,在海權時代興起後,來自海上的威脅大增,從倭寇到西方列強叩關,讓明清兩朝腹背受敵,因此出現塞防與海防何者應該優先的爭論。到了中國共產黨建政後,這樣的問題仍然存在,在抗美援朝時,美國是首要的敵人,建軍重點在東南方。但在中蘇交惡後,蘇聯反而成了重大威脅,建軍重點又回到西北方。直到今日,中國仍要維持龐大的地面裝甲部隊,以防範俄羅斯的坦克大軍從西伯利亞南下,威脅中國的華北政經中樞。這讓解放軍備多力分,無法集中資源在西太平洋與美、日兩國競爭,成了中國的最大軟肋。然而美國也有自己的問題,影響美軍在西太平洋阻擋中國擴張的能力。
美國是個兩洋國家,東岸面向北大西洋,西岸則緊靠太平洋,這讓美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軍。但美國海軍必需分成兩半,一半部署在東岸,防禦來自北大西洋或歐洲的威脅,一半部署在西岸,保護太平洋,支援第一島鏈。如果要調動艦艇互相支援,必需要千里迢迢繞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非常不方便。美國為了解決這個棘手難題,同時促進東、西兩岸的商業航運,因此以支持巴拿馬獨立建國,換得接手興建巴拿馬運河的權力。在投資龐大的人力、物力以後,利用這條運河大大縮短了美國東、西兩岸航行的距離,不過仍無法完全克服這樣的地理限制。如二戰時,日本會偷襲珍珠港,就是想趁美國在北大西洋的艦隊,被納粹德國牽制,難以抽調支援太平洋戰線的良機,一舉擊潰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海軍艦隊,就是瞄準了美國的這個弱點。
今日的美國海軍一樣面臨相同的難題,雖然已可運用巴拿馬運河,但現役的航空母艦,包括尼米茲級(Nimitz class )與福特級(Gerald R. Ford class),都因飛行甲板的寬度超過容許上限而無法通過。偏偏今日的美國海軍是以航空母艦打擊群為作戰中心,這也代表美國要抽調主力艦隊互相支援,仍要繞經合恩角,或是繞過半個地球,先從大西洋到地中海,通過蘇黎士運河,橫越整個印度洋,再進入麻六甲海峽,才能抵達西太平洋。偏偏中國造艦的速度飛快,雖在綜合性能上仍略遜美軍一籌,但在數量上已開始領先。美國即使加強在太平洋上的部署,卻有接近一半的艦艇,仍在遙遠的北大西洋上。等於中國可以用全部的海軍力量對付只有一半的美國海軍,讓美國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而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國近年來積極拉攏南美洲國家,已頗有成效。
首先是中國在2017年,成功誘使巴拿馬與台灣斷交,更在後來連下數城,挖走多個在中南美洲國家的台灣邦交國,說明中國的勢力已逐步深入中南美洲。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攻勢下,中國企業在中南美洲投資許多交通建設,其中在秘魯的錢凱港(Chancay),更是百分之百由中資興建,將成為中國在中南美洲的重要發展據點。同時中國對巴拿馬運河也有很大的興趣,不只透過香港企業,取得運河兩端的港口經營權,中國企業也在巴拿馬投資港口、自由貿易區與鐵路建設,對巴拿馬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這讓美國的智庫學者紛紛提出警告,認為已影響到美國的國家安全,雖然巴拿馬政府不斷否認這種指控,但情勢的發展讓美國必需正視威脅,並尋求反制之道。川普指控巴拿馬運河現在是由中國軍人非法營運,雖然是誇大之詞,但有其背景與脈絡。
只是美國就算重新取得了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除非再進行擴建,否則航空母艦仍然無法通過,所以控制新的北極航道,就是另一個重要戰略。其實川普在第一任時,就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當時他首度提出要買下格陵蘭,還批評美國已經多年沒有興建大型破冰船,能在極地活動的船隊老舊,而且數量嚴重不足。雖然買下格陵蘭一事,只成為曇花一現的花絮新聞,但籌建大型破冰船卻成為美國海岸巡防隊的重要計畫,預計將興建3艘,噸位高達23000噸,命名為極地安全巡防艦(Polar Security Cutter)。首艦已在2024年開工,預計2029年交付。此外還打算再取得3艘中型破冰船,稱為北極安全巡防艦(Arctic Security Cutter),以確保美軍艦隊在極圈活動時的安全。同時還計畫與芬蘭、加拿大合作,打造更多的破冰船,以維持北極航道的暢通。
在強化北極作戰能力的需求下,美軍已從負責太平洋戰區的陸軍第25師,拆分出了2個旅級戰鬥隊,組成第11空降師,專門負責極地作戰,目前駐紮在阿拉斯加。阿拉斯加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向東可以支援美國與加拿大一起組成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往西監視在海參威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往南支援日本與南韓的美軍部隊,往北則能保護未來的北極航線。這條航線的一端是阿拉斯加,從白令海峽進入太平洋,另一端則是格陵蘭,經巴芬灣抵達加拿大與美國東岸。阿拉斯加有重兵把守,與世無爭的格陵蘭卻幾乎沒有任何武裝,但中國覬覦格陵蘭的豐富自然資源與戰略地位,早已經不是秘密,一直嘗試投資格陵蘭的重大交通建設工程,以建立影響力。美國雖然在格陵蘭擁有一個皮圖菲克基地(Pituffik),但遠遠無法因應中、俄兩國的新威脅。
俄羅斯之前先將北方艦隊獨立出來,成為北方艦隊聯合戰略司令部,後來再升格到等同於軍區的地位,專門負責北冰洋與周邊海域的軍事任務。不只配屬許多新型艦艇與戰機,還重啟蘇聯時代在北極的多個廢棄基地,更恢復冷戰時期在極圈內的戰略巡弋。在地面部隊方面,也籌組多支專門在極地作戰的步兵旅,頻繁進行各種演習,嚴重威脅有部份領土位於北極圈內的加拿大與北歐國家。而且位於海參威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也加快汰除老舊船艦,以加強控制白令海峽、鄂霍次克海與日本海,這是北極航線出口至西太平洋的必經路線。雖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事不順,芬蘭與瑞典又不顧俄羅斯警告,決定加入北約,讓黑海與波羅的海這兩個重要出海口,皆連受到影響。但俄羅斯在歐陸擴張受挫後,正極積轉向亞太地區發展,並與中國合作。
中國趁俄羅斯戰事不順的良機,一躍成為俄羅斯最大的經濟援助國,還與俄羅斯結成戰略同盟。過去已持續多年的中俄聯合戰略巡航,在今年進一步升級,中國的轟-6K與俄羅斯的Tu-95,闖入阿拉斯加的防空識別區。由於轟-6K的航程並沒有這麼遠,因此推測中國的轟-6K是從俄羅斯在西伯利亞的空軍基地起飛,說明兩國的軍事關係變的更為緊密,中國也藉此擴展了自己的打擊範圍,已抵達北極圈邊緣。美國為了反制這樣的發展,也在阿拉斯加南方,向日本方向延伸的阿留申群島上,部署更多兵力。包括新成立的第11空降師與多領域特遣隊,進駐到距離俄羅斯領土只有450公里的申雅島(Shemya),以強化監控白令海峽。可以想見未來美國也會想辦法控制整條北極航道,特別是靠近格陵蘭的這一側,問題只在於會採取何種方式來達成。
丹麥不太可能會出售格陵蘭,但在川普的壓力下,已決定撥款15億美元,來強化格陵蘭的防衛力量。首先將擴編聯合北極司令部(Joint Arctic Command),這個設在格陵蘭的單位,隸屬於丹麥國防部,平日用來保護格陵蘭與同屬丹麥領土的法羅群島。還將採購2艘全新的巡邏艇與2架長程無人機,並增設2支雪橇犬巡邏隊,好監控廣大的格陵蘭凍原。同時丹麥也同意升級格陵蘭島上3座民用機場的設備,達到可以操作F-35戰機的標準,這也暗示丹麥將會加強與北約成員國的軍事合作,甚至讓美國空軍在格陵蘭輪駐。而美國也有可能會擴建在格陵蘭的美軍基地,增加更多兵力。只是格陵蘭位於極北之地,生活條件惡劣,冷戰時美軍就因此放棄過在格陵蘭的飛彈基地。美國是否能克服這些問題,以格陵蘭為新據點,維護北極航道,還有待觀察。
美國與中國的競爭,絕不僅僅止於西太平洋,從巴拿馬運河到天涯海角的格陵蘭都成為爭奪焦點。台灣就位於這場風暴的中心點,認為台灣應該獨善其身,不要捲入其中的人,不是過於天真,就是別有用心。台灣海峽周邊是非常繁忙的國際航線,這是台灣戰略價值重要的原因之一,未來新的北極航道開闢以後,會不會影響到台灣,是政府必需謹慎評估的問題。雖然這一天不會很快來到,但不先做準備,很可能會錯失機會。至於巴拿馬運河的情況,在美國的施壓下,該國政府的重要交通建設已開始排除中國參與,藉此表明巴拿馬不會受中國控制。雖然台灣已與巴拿馬斷交,但過去在該國有許多投資,是否能趁此良機,修復與該國的關係,鞏固台灣在中南美洲的地位,也是外交部可以思考的方向。雖然恢復邦交的機會不大,但實質關係更重要。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