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香港捷洋貿易公司所屬的喀麥隆籍貨輪「順興39號」,涉嫌破壞連接台灣與美國西岸的國際海底電纜。(海巡署提供)
2010年後的中國,堪稱是世界等級的基礎建設大國,當中又以一帶一路計畫為代表,通過從陸地到海洋,貫通從東亞到歐陸與非洲的陸地與海上運輸線「向西發展」,由鐵、公路與港口租借、營運等基礎建設打前鋒,意圖構建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天下體系」。中共深知投資基礎建設在國力擴張中的重要性。換個角度想,大國地位若依賴於基礎建設,那麼,破壞它國的基礎建設,不僅是破壞它國經濟發展的能力,同時,「故意指令攻擊民用物體,即非軍事目標的物體」更構成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Rome Statute)第八條中的戰爭罪,茲事體大。
「戰爭」是我們理解自2023年以來,海底電纜陸續被與中國擁有千絲萬縷關係船隻所破壞的基礎線。這些事件包括仍未宣告偵破,於2022年09月發生於波羅的海,連接德國和俄羅斯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2023年02月,連接台灣至馬祖間的兩條海底通訊電纜分別遭中國漁船及不明船隻拖斷損壞;2023年10月,橫跨芬蘭灣、連接芬蘭與愛沙尼亞間的天然氣管道被認為是由懸掛香港紫荊旗幟的貨船「New Polar Bear」號利用六噸的錨刻意破壞;2024年11月,中國散裝貨輪「伊鵬3號」涉嫌在波羅的海破壞連接德國與芬蘭的C-Lion 1海底電纜與連接瑞典與立陶宛的Arelion電纜等二條海底電纜;在2024年耶誕節,懸掛庫克群島國旗的 Eagle S 油輪涉嫌蓄意破壞了位於波羅的海,在芬蘭和愛沙尼亞之間的一條輸電電纜以及四條電信電纜,該船被認為是俄羅斯「影子艦隊」的一部分。
在伊鵬3號事件中,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裡烏斯(Boris Pistorius)曾表示,沒有人相信這些電纜是偶然被切斷。在去年耶誕節的當下,芬蘭海防的Turva號海巡艦跟蹤了Eagle S並命令Eagle S駛向芬蘭領海,並在必要時獲得芬蘭政府的許可,在國際水域扣押它。隨後,派出一架載有警察和邊境特別部隊的直升機登上這艘船。當前,Eagle S與人員仍被芬蘭扣留在波爾沃(Porvoo)港,芬蘭國家調查局表示在事發海底發現長達接近百公里的錨拖行痕跡,「失蹤的錨」已經被瑞典在海底尋獲。根據《勞埃德日報》( Lloyd’s List)的報導,Eagle S 船上有一名非水手的身份不明人員。船上有「巨大的便攜式手提箱」以及「許多架筆記型電腦」,攜帶了能夠監聽和錄音的高科技設備,這對北約而言,說是一艘偽裝成商用船的間諜船並不為過。正如立陶宛國防部長薩卡利恩(Dovilė Šakalienė)指出的那樣,這種「混合」或「非常規」的攻擊行動不再是一種反常行為,而是主流,是確認利用民船割水下電纜的舉措能否在更大規模的行動下發揮作用的測試行動。
2025年1月6日,香港捷洋貿易公司所屬的喀麥隆籍貨輪「順興39號」,涉嫌在台灣野柳東北方向的海域上破壞連接台灣與美國西岸的國際海底電纜。但令人遺憾且與芬蘭大相徑庭的是,台灣的海巡單位宣稱「海象惡劣」並未即時登船搜查,而是放任該船繼續北航,(也有一說是曾登船,但最後放走了)錯失了拖進基隆港徹底搜查的大好良機。芬蘭不就在Eagle S上搜索到了高科技監聽設備與非船員的身分不明人員?誰能保證,順興39號船上不存在類似的情監偵裝置而只是一艘「無辜」的貨輪?
但這都還不是最可怖的。如果「海象惡劣」可以是縱放的理由,未來中共武力犯台,中華民國海軍、海巡單位是否也可以以「海象惡劣」為由不適合出海而違反作戰命令?或者說,這起縱放事件難道就「只是」相關海巡艦、艇長的個人決定?他是否曾於第一時間向上回報相關訊息?如有,上級單位又提出了哪些命令與指示?海巡署北部分署分署長廖德聖少將、海巡署長張忠龍、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在事發多久的時間內確知此事?又在這段時間下達了哪些命令?如果海象惡劣,海巡單位是否向周邊海域內更大噸位的海軍軍艦尋求支援?母港在基隆港的海軍131艦隊艦隊長劉勝山少將是否接獲海巡單位請求支援的訊息?海軍出身的參謀總長梅家樹上將與國防部長顧立雄又在多快的時間之內得知該事件?這種種謎團,都還需要相關人士具體說明以釐清政治責任。
今天,這起縱放事件暴露的問題可能還要更大,說得粗俗一點叫「怕惹事」,說得更浩瀚些,是否反映了某種「避免事態升級」(avoid escalation)的態度?過去,「芬蘭化」(Finlandization)是一個不光彩的名詞,在冷戰期間,在蘇聯的陰影下,赫爾辛基強制性地隱忍、保持中立,隱忍度日為的就是避免與蘇聯發生任何事態升級的情事。但現在芬蘭正在發出與過去迥異的信號。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芬蘭已向烏克蘭捐贈了26次、總價值現已超過23億歐元(約合780.7億元新台幣)的軍事物資,而且朝野政黨都支持提高國防預算。在2020年,芬蘭國防預算僅佔GDP的1.63%,到今年已經成長到2.50%,遠高於北約2%的指導方針。現在已是北約成員國的芬蘭更頻繁地公開展示武力與自己對抗俄羅斯的決心,像是直接帶走Eagle S的行動,直接改寫了「芬蘭化」的定義。
美國華府「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Analysis)的高級顧問盧卡斯(Edward Lucas)沈重地指出,西方國家需要避免局勢升級(escalation)的想法已經過時了,俄羅斯多年前就已經系統性地升級了其攻擊行動。如展現出一種軟弱的形象,只會最有效地鼓勵對方繼續採取相同的行為。而這種軟弱的形象,其實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自己造成的結果。2008年俄羅斯侵略喬治亞共和國堪稱重要的標記,時為喬治亞總統沙卡什為力(Mikheil Saakashvili)是主張加入歐盟的親歐派,但歐盟大國不僅袖手旁觀還敦促戰爭早點結束,莫斯科幾乎沒有遭受任何負面影響也就算了,歐巴馬上台後很快就與莫斯科調整了關係,當然,是往友善的方向調整。主導雙方停火的是時為法國總統、同時也是歐盟輪值主席國主席的薩科齊,但其後莫斯科並未遵守這些停火條件。德國總理梅克爾雖然抨擊俄羅斯,並在戰後立刻動身前往喬治亞首都提比里斯聲援,但她在2008年4月的北約會議中反對烏克蘭與喬治亞的加入北約這件事,相信對俄羅斯決定入侵喬治亞具有關鍵的影響力,因為克里姆林宮很快地了解,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在其鄰近地區「不良行為」所採取的忽視態度正在為其打開機會之窗。
歐巴馬在南海島礁問題上被習近平忽悠則是另外一則熟為人知的故事。2015年9月,習近平訪問美國時,在和歐巴馬共同主持的聯合記者會中,曾公開表示中國無意推動南海「軍事化」,和平解決南海爭端。這確實是笑話一則。換言之,在2008年後,西方國家未能像冷戰時期的美國總統杜魯門與甘迺迪般強硬,前者制定「遏制」政策,限制蘇聯及其衛星國傳播共產主義思想並在世界各地建立親蘇政權的能力,並以韓戰為試金石;後者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不惜一切「全面開戰」。或者如美國國防專家羅斯(Jay Ross)所指出,那時美國與當前的俄羅斯奉行的是「升級控制」(escalation control),其定義為當敵人被迫考慮如何應對和如何反應時,我方控制危機節奏的能力。像是普丁在這兩年不斷地對西方國家施以核訛詐,就大幅度地拖延了北約國家軍事援助烏克蘭的速度與規模,並讓美國總統拜登不時憂慮「俄羅斯是否真的會發動核攻擊」而躊躇再三,甚至以未引發世界大戰而沾沾自喜於「升級管理」(escalation management)策略奏效。其實,早在2008年之後,西方國家就因將「避免衝突升級」的思維為指導,最終給俄、中抓住了軟肋,當西方國家越是試圖緩和、迴避與俄羅斯的衝突,衝突就會變得越嚴峻。
「升級管理」的錯誤政策最終讓烏克蘭成為俄羅斯的俎上肉,台灣又未嘗不是?賴清德總統說要備戰才能避戰固然是正確的,但若將「避免衝突升級」列為首要指導原則,而未使出強硬的手段因應此類灰色地帶作戰,導致該攔截的船隻不攔截,該拘留的船員不拘留,縱放「順興39號」,不僅對國際社會釋放了姑息的信號,並極易導致國軍各單位臨敵怯戰的渙散心態與應作為而不作為,徒然喪失累積實際作戰經驗的機會,這是順興39號縱放事件給台灣國家安全最大的教訓,衷心企盼不會再有下一次了。
※作者為政治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