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曝光的中國「殲-36」將有可能實現瞬間衝壓至四馬赫以上的速度,足以躲避多數的空對空飛彈。(圖片取自微博)
近十年來,中國航空工業的崛起在國際防務圈引發持續關注。得益於強大的國家資源支援,以及針對尖端軍事技術的積極研發布局,中國在五代機及部分「第六代」概念的驗證層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隨著殲-20、殲-16等機型日漸成熟,並逐步擴大在解放軍空軍(PLAAF)和海軍航空兵(PLANAF)中的服役數量。誠如各界預期,到2025年前後,中國兩大航空製造巨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CAC)與瀋陽飛機工業集團(SAC)—將在下一代或升級版隱形戰機、航電系統以及無人作戰平台等領域取得新的發展里程碑。
儘管中國官方對尚未公開的型號與研發計畫多保持低調,但是依據英國《簡氏防務週刊》(Jane’s Defence Weekly)、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美國RAND公司與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等國際權威機構的分析,普遍認為中國將在2025年前後聚焦潛在的「第六代」概念機的先期研發與驗證,並且定位於有人—無人協同作戰平臺。
2024年12月22日,具備後掠翼的雙引擎飛機照片率先在瀋陽市流傳開來。隨後在12月26日,一架三角翼配備三聯裝向量發動機的飛機也在成都問世,外界依據該型飛機的機身編碼而暫時稱作「殲-36」。2025年元旦,解放軍東部戰區發布的MV「中國人」,也出現疑似「殲-36」的剪影,被認為是「第六代戰機」正在研發的「間接官宣」。這些趨勢既源自美中在尖端軍備領域的競逐,也受到印太區域安全環境與新興科技變革的推動。
從目前所知的外觀來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和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的軍機都採用無尾翼結構,以及無垂直水平穩定器,大部份已知的外觀也都符合美國第六代戰鬥機設想的概念,因此兩款軍機被推測為解放軍第六代戰機的疑似原型機。
因為需求不明確和龐大的經費,美國的第六代戰機研發計劃「次世代制空權」(Next Generation Air Dominance,NGAD),已於2024年7月被美國國防部暫停。雖然在川普勝選後,空軍於12月份宣布將把選擇權交給新政府,但是美國在同一領域的專案進度仍明顯落後,這也使得美國面臨空軍的「史普尼克時刻」,同時也是川普2.0面臨美中軍事競逐的重大課題。
另一方面,中國正在挑戰美國與西方國家對於「第六代」戰機的論述。從美國的NGAD(Next Generation Air Dominance)計畫、歐洲的FCAS(Future Combat Air System)與英國的Tempest專案,都在尋求跨越隱身技術的新一輪飛躍,其中包括:高能定向能武器、分散式感測器與人工智能作戰管理等跨時代的科技,但也擔負技術不成熟的風險,一如當年F-35專案啟動之初。
《外交官》雜誌(Diplomat)的評論指出,成都上空出現「殲-36」應是轟炸機,或是戰鬥轟炸機,其最大起飛重量可能超過五十噸。由於沒有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隱身性能會比現有的第五代戰機更佳,更大的翼展比例能將更適合高高空作戰。
「殲-36」的體積較殲-20至少大1.5倍,能搭載更多的油料,若配合空中加油技術的,作戰半徑可遠至3,000公里外的第二島鏈。澳洲軍事專家斯威特曼(Bill Sweetman)認為,「殲-36」是為支持中國實現戰略目標:建立區域主導地位,包括武力吞併我國的能力。
相較於「殲-36」問世的影片較為清晰,「瀋飛」的六代機或因流出片段的細節有限,因此討論的熱度也較低。從目前的觀測的畫面得知,機體比伴飛的殲-11戰機略大,但是比「殲-36」小上許多。由於「瀋飛」的主力產品是艦載機,因此設計上會更重視提升力,或許是新一代艦載機的驗證機,並且能相容於076兩棲攻擊艦所搭載的電磁彈射器。
2025年前後,FC-31的測試與定型或已趨於成熟,進而在新型航母上進行更大範圍的海上測試與評價。近期曝光的「瀋飛」新機型,也將提升解放軍的遠洋投射能力,以及實踐所謂「藍水海軍」戰略產生關鍵影響。
發動機一職以來是中國軍機研發的瓶頸。新一代WS-15若能穩定量產,除決定殲-20全面升級的時程,也會為未來的艦載機與高機動戰機帶來新的設計空間。RAND公司的研究強調,中國在發動機與推力矢量技術的進步,不僅提高飛機過失速機動能力,也能改善短距起降與艦載操作的適用度。這將與美國F-35B、俄羅斯Su-57等機型在操作靈活度上更具競爭力。
2019年時,中國已驗證「渦輪基組合循環發動機」的技術,在不同速度與高度的環境,可以選擇是否切換衝壓模式。近期曝光的「殲-36」若是在搭載三具發動機的條件下,將有可能實現瞬間衝壓至四馬赫以上的速度,足以躲避多數的空對空飛彈,包括美軍主力的AIM-120。
全球第五代、甚至「第六代」戰機競逐的核心,莫過於航電整合與數據融合能力。F-35之所以在國際市場佔據優勢,很大程度是因其先進的感測器融合和資料鏈系統,使飛行員能即時獲得戰場資訊的完整圖像。目前中國正在積極追趕,殲-20與FC-31的後續升級重點也集中於雷達、被動式感測器以及高速數據處理晶片。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慧正快速滲透戰機的自動化駕駛輔助、目標識別與無人僚機協同指揮等領域。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的研究員格里科(Kelly Grieco)指出,美中新一代戰機的設計均圍繞「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解放軍的第六代戰機將搭配更高效能的處理器與傳感器,提升作為戰場節點的機能,強化無人機的邊緣運算能力,實現與無人機之間的聯合作戰能力。
由於無人航空器在現代戰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從美國的「忠誠僚機」(Loyal Wingman)計畫到俄羅斯的「獵人-B」,世界主要大國皆將無人機視為先進航空體系的不可或缺一環。中國不僅在中小型無人機出口上享有廣大市場,也開始探索高性能形的隱形無人戰機。倘若中國能將AI技術與自身的廣域通訊網路相結合,對美國及其盟友在區域空中優勢的平衡或將構成挑戰。
單一的武器發展固然不是決定戰略的關鍵因素,仍是要從整體的國家戰略目標,以及軍事戰略欲達成的目的,才能評估武器突破或發展的意義。由於美國的第六代戰機計劃尚未定案,這兩種原型機展現出極具攻勢性的戰略訴求,展現出解放軍已有自信具備相當的技術突破第一島鏈,甚至面對來自第二島鏈的美軍。目前解放軍已具備東風17和東風31系列飛彈可攻擊第二島鏈地區,若進一步搭配第六代戰機將可形成超長距離的打擊能力。2024年9月,解放軍在太平洋地區的飛彈試射距離已可至第三島鏈,近日曝光的第六代戰機也有類似的戰略企圖。
考察兩次波斯灣戰爭、波士尼亞戰爭,以及空襲利比亞和ISIS的經驗,具備匿蹤能力的先進戰機的主要負責第一波的戰場清理,尤其是執行遠距離以空對地飛彈攻擊機場和地面設施的任務。因此,解放軍發展第六代戰機的戰略目的,不會是為投入台海空域作戰,而是將目標放在第二島鏈甚至第三島鏈的美軍。透過長距離奔襲發起先制打擊,延遲美軍馳援第一島鏈的速度,實際上一種拒止與反介入能力的延長。
中國空中力量的快速更新,勢必刺激鄰近國家加強自身的防空與空戰能力。日本、韓國、印度與東南亞部分國家皆在採購或研發更先進的戰機及防空系統。美國也持續向亞太盟友(如日本、韓國與澳洲)輸出F-35,並加快自身NGAD計畫的進度,以保持空中優勢。這種「你追我趕」的態勢,可能為印太區域埋下新一輪軍備競賽的種子。
軍事航空的競爭背後,也體現出更廣泛的科技爭端。先進發動機、航電晶片與複合材料等領域具有高度專業門檻,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的技術管制與出口禁令,正加深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中國若能在此過程中完成高水準的自給自足,不但可為軍工研發減少風險,更能在高端科技產業佔據一席之地;反之,如果受到貿易戰的影響,關鍵零組件的研發或量產受阻,則會顯著放慢新一代戰機的部署時程。
綜合國際研究機構與專家的觀察,中國到2025年前後很可能在軍機研發和部署上取得一系列實質進展,特別是在隱形技術、航電系統及無人協同領域。然而,國產發動機的成熟度、複合材料的技術瓶頸及AI技術在軍用領域的落地,都仍面臨挑戰。
雖然解放軍高調曝光第六代戰機的原型機,但是現階段仍未能實現西方第六代戰機的關鍵論述功能,像是高功率定向能武器、廣域AI協同,以及電磁管控(EMCON)策略,這些機能仍需要較高層次的運算晶片與人工智慧科技水準,並且投入較長的研發和測試週期,實際要能量產和形成戰力或許還需要數年的時間。
對美國與其盟友而言,這標誌著一場全新層次的空中競爭已然來臨,我國在發展主力戰機的道路卻很遺憾的在去年10月中止。未來五至十年,世界主要大國在新一代戰機與自主系統領域的競賽,勢必更加激烈,我國不能被動的坐等F-35的政策開綠燈,必需透過自主研發雙軌並進,爭取美國開放的意願。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成都與瀋陽在2025年前後推出的新型戰機,不僅是航空工程的里程碑,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戰略訊號:中國正在以更堅定、更主動的步伐邁向自主的先進軍工體系。未來的空中與航太競賽,注定不僅是技術、產能與人才的比拚,更是國力、外交與全球秩序再平衡的試煉,我國增長的軍費支出應同時重視軍事工業的投資,以及產業的正向循環,才能幫助我國突破軍購的性能天花板限制。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