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戰狼外交不改 中國經濟不會好

蔡明芳 2025年01月15日 07:00:00
中國政府若要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應是讓有競爭力的廠商不再外移。(美聯社)

中國政府若要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應是讓有競爭力的廠商不再外移。(美聯社)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9日公布去年(2024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1%,中國全年的CPI年增率為0.2%,與中國政府原先預估的3%差距甚大。2024年12月的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3%,全年的PPI年增率較2023年衰退2.2%,PPI已連續27個月呈現衰退。若中國政府在CPI可以達到3%的基礎下來預估2024年的經濟成長率,則在中國去年全年CPI年增率僅有0.2%,PPI年增率為-2.2%的情況下,2024年的中國經濟成長率應會大幅下修才是合理的。

 

CPI與PPI的數據要說明中國消費需求不足與生產過剩同時存在,確實讓中國經濟如同本專欄所指出的「中國經濟衰退趨勢仍未結束」。

 

中國經濟政策無法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在中國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中國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民間投資下滑與青年失業率增加等,都是需求不足的結果,雖然中國政府放寬買房棟數限制與降低頭期款,但這些政策無法對房地產需求的增加賴來正向的幫助。同理,雖然中國政府推出「民營經濟促進法」與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但仍無法解決人民因預期心理所導致的需求不足問題。

 

事實上,中國經濟會發生需求不足的通貨緊縮問題,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模式已接連受到川普與拜登兩任美國總統的貿易與科技出口管制政策所影響。在國際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外國對於中國的投資減少,中國廠商也因為供應鏈的移動而需要增加海外投資。無論這些廠商對中國的投資有無減少,只要廠商在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增加,中國製造工廠的地位就會逐漸降低,進而使得中國內需製造業與服務業可以創造就業機會減少,薪資所得很也難進一步提高。

 

換句話說,當就業機會減少與所得無法提高的情況下,需求是難以進一步增加的。因此,中國通貨緊縮的經濟現況仍會持續。

 

由台灣出口數據看國際供應鏈重組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國際供應鏈移轉對中國的影響,可以從台灣的出口數據變化得到驗證。根據財政部公布的2024年12月海關進出口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台灣對美國出口大幅成長46.1%,創歷年最大增幅,對東協亦增15.1%,出口值分別為1113.7億美元、877.85億美元,均為歷年新高。台灣對中、港的出口年減1.1%,為連續三年衰退,全年出口規模1506億美元,與2020年出口規模接近。

   

從上述的出口統計數據可以知道,第一,過去台商回台投資設廠已使得許多產品在我國國內生產並組裝後,直接出口到美國市場,因此,我國廠商出口中間財的比重由2022年最高的79%降低2024年為66.8%,出口資本財的比重由2015年的11.7%增加至2024年為26.6%。由上述出口結構與市場的改變可以了解國際供應鏈重組確實在發生,且對我國有利。第二,我國對東協國家的出口持續增加也是因為許多廠商從中國逐步移出至東南亞設廠的結果。因此,由台灣的出口數據可以知道,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已逐漸降低,這也是其需求不足的主因。

   

最後,雖然美國下一任總統川普尚未就任,但美國政府的關稅與科技政策將會增加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已是各國政府的共識。當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愈高,對各國廠商的生產與勞動需求均會產生負向的影響,因此,在全世界的需求可能降低或無法大幅增加的情況下,與中國競爭生產地位的國家變多或購買非中國製產品的需求增加,均會讓中國出口持續衰退,故就業機會減少將使得青年失業率也無法降低。

 

由上述討論可知,中國政府若要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應是讓有競爭力的廠商不再外移,若此,則中國政府不應選擇不公平貿易手段與外國政府對抗,而是需要得到外國政府的信賴。若中國政府持續使用不公平貿易工具與戰狼外交,則中國經濟仍看不到好消息。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