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原有支持者雖然對於「藍白禍國論」、「中共同路人」很有感觸,感到義憤填膺,但游離選民並不買單。(王侑聖攝)
在2025年,民進黨政府最關鍵的戰線在於說服民眾「國民黨掌權的成本」。面對預算項目的繁複紛雜,以及財務緊縮下必然到來的衝擊,民進黨的成敗不僅取決於能否讓民眾感受到成本的存在,更取決於能否讓民眾將這些成本責怪給在野黨。面對在野黨運用所有人都熟悉的語彙,宣稱要為人民看守荷包、節省民脂民膏,執政黨勢必難以全面拆解這樣廣被接受的說法。若要成功,民進黨更必須慎選戰場,技巧性地「幫人民畫重點」,具體點出民進黨才是代表著「怎麼樣」的願景、是在為「哪些人」著想,相對於國民黨和民眾黨是阻礙此一願景實現的力量,而幾個個別的政治人物屈從黨意,又是背叛了哪些群體的支持。
也就是說,這是回到「選對的人,走對的路」這樣的故事主軸。唯有回到這樣的主軸,民進黨才不會繼續陷於被動,不會只是零碎地回擊,被動跟隨國民黨所設定的政策議題「闢謠澄清」,或是一再重複只會讓同溫層義憤填膺的論調,卻無法向外擴散、爭取更多支持。民進黨的挑戰在於給民眾一個完整的框架、一個有別於「節省人民血汗錢」或「反正政府也只是大撒幣」的認知方式,邀請民眾以此一框架理解這個故事裡的「好人」和「壞人」分別是誰,讓支持者有辦法藉之和身邊的親朋好友溝通,說服不同群游離選民為何民進黨才真正站在他們這邊,進而也讓個別的藍白政治人物感受到壓力,提高他們配合傅崑萁、黃國昌的成本。
要能夠說出這樣的故事,就必須有效應對三大問題:首先,大眾普遍對200億、3%成長率這樣的數字沒有概念;因此,任何成功的策略都必須能有效轉譯預算刪減的衝擊。其次,在任何民主國家,「事情辦不好」的預設怪罪對象一定是執政黨;因此,任何策略都必須扭轉此一不利,說服獨立選民該負責的是在野黨。最後,所有政黨本來就都會自稱福國利民、指控對手誤國,洋洋灑灑列出一堆罪狀;因此,任何成功的策略都必須讓民眾相信這不只是習以為常的政治口水,而能夠聚焦在指標性案例之上,化繁為簡,說服民眾這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問題。
這樣的策略可能長什麼樣子?國內外的許多歷史經驗都是重要的參考案例,提供了,一些攻防的實例,一些可用的「句型」,說明一些冤枉路何以無效。這當中有三大可用句型特別值得注意:(1)「他們黨這樣搞對你家的價碼有多高,我們要幫你省下這筆錢」,(2)「他跟著他的黨背叛你們的利益,我們則在爭取你的利益」,以及(3)「我們黨站在『你們』這一邊,他們黨站在對立面」。
相較於不斷強調幾百億、幾千億的數字,以及「社會福利」、「國防安全」這樣太大的政策領域,換算成「價碼」是常見的攻防手段。近期,一些部會和親民進黨意見領袖的網路宣傳已經開始指出具體的政策項目,但後面附上幾億、幾十億的數字,甚至做成洋洋灑灑的列表,卻注定連支持者都不知道該怎麼理解。這是所有國家都同樣存在的現象:國家任何一個政策、部會的預算,即使在總預算中只是零頭,涉及的金錢都早已超越一般人一生能夠實際接觸到的數目。當數字來到幾億之後,究竟被砍的是2億還是20億乃至200億,絕大多數人其實無法分辨其中的區別。
更嚴重的是,「撙節開支」、「不要債留子孫」、「避免浪費民脂民膏」這樣的語彙深植人心,強調價碼有時甚至可能有反效果。事實上,談論大數字是對「攻擊開支」的陣營更為有利:脫歐期間,脫歐派著名的「我們每週送給歐盟3億5千萬英鎊,讓我們花在公共醫療體系上」的廣告高度不誠實,但留歐派忙著闢謠的過程中,卻持續讓「我們把『一大堆錢』白白送給歐盟」的印象更為鞏固,至於這一大堆錢到底是否真的是3億5千萬、又為英國換來了怎樣的利益,就無法獲得人們的注意,這是民進黨政府必須迴避的陷阱。事實上,當年前瞻建設計畫的第一印象被「8,800億」的總價碼綁住,而非回到班班有冷氣、從新北到屏東的鐵路改建等建設,就是必須記取的教訓。
算出「對一般人的總價」是其中一種化繁為簡的策略,在英國政治上的一大經典是1992年保守黨「計算」出工黨政策提案的總花費,推出著名的廣告,畫出一顆炸彈將從空中落下,上面寫著「工黨要你每年多繳1,250英鎊的稅」,這類的攻擊協助強弩之末的保守黨可以續命,又再多執政五年。
而面對此刻的政局,民進黨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溝通。比如,直接說「國民黨會讓一般家庭一年多花多少錢」就是可能的方案。光是針對台電虧損貼補的議題,要直接溝通太為困難,畢竟「貼補虧損」聽起來就像是一件壞事。然而,既然貼補台電最大的作用是穩定電價、進而穩定物價,更有效的溝通方式可能是反過來談論這對一般人的總成本,這不只包含電費反映成本、一次漲足的直接漲幅,還包含工廠、店家等等電價上漲對物價的衝擊,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這是可以請經濟學家估算的。
過去政府對台電的辯護太少,短期內要扭轉印象相當困難,相較於被動說明這為什麼不只是在填錢坑,民進黨更可以積極說明這幾年來政府投注資源,讓台灣沒有經歷許多國家災難性的兩位數通膨,默默守衛物價穩定,一旦拿走這個支持,對於一般民眾的總價碼會有多高。這個敘事若要成功這不能說成「民進黨政府選擇用漲電價來因應」,而必須顯示出國民黨是主動方,要讓一般家庭一年需要多花多少錢。這裡最主要的訊息,在於「不要為了省錢反而花大錢」,進而說明「國民黨掌權的成本」──和國民黨、民眾黨爭論綠電是不是錢坑、討論天然氣成本的漲跌不會有新結果,主動把話題設定成「國民黨帶來的成本」才有翻身的機會。
價碼也不一定是金錢,也有可能是其他人們有感的指標;同時,攻擊的對象也未必總要是整個對手政黨,而是要量身打造、盯人防守,讓個別選區的政治人物裡外不是人。
舉例而言,一個可用的方法就是針對特定選區或是特定產業,具體指出對就業的衝擊。整體的就業數字是沒有用的:人們對於大數字無感,大眾普遍不知道一年加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有多少,所以對於10萬就業機會更不可能有概念。更何況,整體經濟和平均薪資更容易讓人感覺事不關己,不會感受到這是與自己有關的成本──在絕多數人的感受中,自己找到這份好工作是自己和雇主之間的事,不會聯想到政府政策,這也是2024年美國選戰中,拜登政府明明有極佳就業數據卻依然無力扭轉論述的一大原因。
但是,一旦切換到具體的地區或產業,人們的感受就會很不一樣。許多大型政策其實都已經經過這樣的經濟效益評估:獎勵某個科技公司擴建新廠房不只是製造科技園區內的就業機會,還讓營造業可以多聘僱許多工人,這是在地居民、在地商家最可能有感的。甚至,近來社群上也已經有討論,科技研究的經費一旦刪減,許多大學生、研究生所仰賴的助理工作也將大幅縮水,「藍白要把大學助理職缺砍掉幾成」將會是對許多學生族群相當有感的另一項「總價」,遠比科研預算縮水多少來得更為直觀。
事實上,在英國和美國政治中,非常常見、基本的技巧就是針對「個別選區議員」施壓,而非只在全國層次上指控對手政黨。舉例而言,在軍工業是主要雇主的選區,只要現任議員在表決中贊同不利於某項武器製造的提議,即使全國政黨可能不打算把這個當作主要議題,但在該選區內,在地方議員文宣、在社區組織、在通訊軟體上馬上就會出現一波宣傳,專打該位議員背叛選民,會讓選區流失工作機會。同理,不論是農業選區還是科技園區所在地,也都通通可以這樣攻擊──「我們為鄉親帶來這個雇主,他們卻要讓大家沒生意做、讓多少就業機會流失」是個非常好用的句型,足以讓許多選區立委在黨意和選區利益之間裡外不是人。
這才是民進黨必須把握的機會,要盤點國民黨真正脆弱的選區立委,還有有意大位的政治人物如盧秀燕、蔣萬安,並攻擊他們的軟肋,而不能只是一般性的譴責藍白擋這項投資、那項投資,陷入藍綠對抗的框架,最後只能動員基本盤,什麼都做不了。
傅崑萁、黃國昌沒有壓力,不代表其他立法委員沒有:地方派系如雲林張家、彰化謝家等地方派系從來都不是基於怎樣的價值支持國民黨,而是互相利用的聯盟,內湖的李彥秀、汐止的廖偉翔亦然,對於有意爭取市長的柯志恩等人更是如此。要讓這樣的論述發揮效力,民進黨更需要採取盯人防守的策略,讓他們裡外不是人:讓他們可以躲在藍綠對決的大傘上蒙混過關反而是便宜他們了,而讓盧秀燕、蔣萬安可以裝作沒事人一般,彷彿國民黨團的決策他們不需概括承受更是失策。柯志恩那句「傅崑萁哪是我可以講的」是軟弱無力的可悲辯解,製造出更多這些人必須辯解但又左支右絀的情境才是最重要的。
尤其,如果民進黨能在2026年地方選舉能夠選得漂亮,讓這些政治人物嗅到警訊,「隨人顧性命」之下,他們才會知道自己必須跟傅崑萁、黃國昌切割,不能再被予取予求,否則個人政治生涯、家族政治利益恐將不保。這些立委不可能大規模起義來歸,但只要能在少數幾個特定項目上逼迫國民黨團撤退,不僅在政策上會是有意義的損害控管,能救一點是一點,在政治上面對支持者和游離選民也都會是指標性的戰功,可以扭轉全面失敗的故事,顯得「家裡有大人」,帶來一些久違的好消息,不會只是在每次表決必然落敗後又再度加深支持者的無力感,也讓民進黨顯得總像是失敗的一方。
而延續價碼的討論,一個進階的句型就是「我們真正在乎『這群人』,他們才不在乎──所以他們才要為你們帶來這項負擔」。
其實,此刻國民黨已經在努力塑造一個這樣的敘事,試圖宣傳民進黨班班有牛奶跳票,自己沒規劃好反而害學童沒有牛奶喝,沒有為小孩的最佳利益著想。雖然這看似是一個極小的政策,根本「無關大局」。但其嚴重性在於「這代表什麼」、在於能引發想像力,在於有潛力能夠引起大眾的想像,讓國民黨有機會把一切操作成「誰站在學童、家長那一邊」的問題。國民黨的委員或許不曉得,但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在教育大臣任內最大的敗筆也是「搶走學童牛奶」,從此成為如影隨形的指控,顯現出這個人的刻薄、不近人情。
民進黨政府若要扭轉此一局勢,同樣需要去找到一個又一個「這群人」,而且要能夠放進一個更大的架構,連結到要主打國民黨、民眾黨怎樣的負面形象,「反觀」民進黨才擁有怎樣相對應的願景。延續前段的討論,包含農民、包含漁民、包含科技業等等特定產業,都可能可以做為個別選區施壓動員的基礎。政治經常是說服不同人群「如果在乎這個,你該支持我」的過程,而只靠指責對方怎樣邪惡是不夠的,必須將其轉化為「誰在站在你這邊」的問題。
而在全國層次上,這組對比有可能是「投資下一代vs只顧眼前利益」,或者是「重視一般家庭vs如果你不夠有錢,他們不在乎你死活」。這可能用民進黨政府推動公私立學費齊一、準公共學前托育、新青安貸款、「零到六歲國家和你一起養」等等的政績,對比國民黨、民眾黨要刪除哪幾項政策,列舉出來之後進一步計算,這將讓一個有高中生的家庭接下來三年多花多少錢,或是一個有長照需求的人需要花多少錢。
同理,在詐騙這類的議題上,防範了一千件並不會被注意,但一件指標性的案件就能夠顯現打詐不利,所以,能夠積極地呈現出「政府已經默默守護受害者」的故事是重要的,才能指控國民黨、民眾黨將造成一年再多出幾件詐騙案,讓一個個受害者、一個個彰化張小姐或桃園林先生無法把錢拿回來。比起零散的指摘、甚至是一股腦地做成列表,用「民進黨為你著想,他們不為你著想」的故事框架涵納各種具體的政策將會是更有用的,而如果還能找到像「搶牛奶」一樣足以激起情緒、激發想像力的項目,力度又將更大。
面對藍白挾怨報復,要刪減眾多部會的水電費、業務費,一個可行的論述方式則是:到底誰在乎公務員?誰在乎基層軍警消?這是最能挑戰國民黨品牌形象和社會基礎的打法,有機會挖國民黨的牆角──從檢察官到數發部再到台電和公共電視,有問題你找部長談,砍基層的預算,甚至讓他們上廁所都沒錢繳水費、去辦公室不能開燈,這到底算什麼?
但同樣地,如果要讓這個打法有說服力、特別是對這個打法最想瞄準的基層公職人員有說服力,民進黨必須要能夠清楚證明自己的誠心,能夠對照出自己做過什麼努力,怎樣真的「了解」基層的需求,更必須引導支持者增加對軍公教的善意。比如,如果讓基層警消感受到的是民進黨「不認為我們值得更好的退休金」就會讓這項論述失效,與其談論所得替代率的大數字,讓他們產生更強的防備心態,更需要製造出對比──同樣這麼多錢,民進黨政府要幫基層加薪,要讓大家值勤的業務費比去年還要寬裕,還要推動怎樣的福利,但國民黨只在乎要鞏固一小群退休者的支持,連公務員上廁所、開冷氣的錢都不給──這樣一來,才不會聽起來像是嫉妒與否定價值的攻擊,民進黨才有機會把自己定位成真正在乎警消的人。讓「不讓公務員上廁所」之類的形象成為新的「搶學童牛奶」可能有一定潛力,但前提是民進黨得同時說服這群人自己真正在乎他們、疼惜他們。
民進黨若要成功,需要用這樣積極的論述取代既有的、效果不大的論述。一年來的民調、乃至是這四年來和選舉結果不斷證明,民進黨原有支持者雖然對於「藍白禍國論」、「中共同路人」很有感觸,感到義憤填膺,但游離選民並不買單;民調不斷顯示有超過六成的獨立選民不認同這個論調,只有一至兩成支持──人們並非「跟這個論調還不熟悉,不確定怎麼想」,而是「聽過了,但不同意」。甚至,就連民進黨的支持者中也都還有三成以上不認同這個論調,是因為別的原因支持民進黨。
同樣的話已經清楚傳達到對方耳中,不斷重複、喊得更大聲並不會變得更有說服力。民進黨若繼續將潛艦國造、國防預算刪減、武器購買、外交花費等放在「中共同路人」的框架下來談,充其量只能在同溫層內發酵,獨立選民仍將自動忽略,已經習以為常。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任何台灣人不需要太關心政治,普遍都知道民進黨指控藍白親中、「紅色滲透」,除非能有嶄新的策略,或者能有戲劇性的新事證出現,否則既然能被這個說法說服的人早就都已經支持民進黨,既然沒被說服的人並不是不熟悉這個說法,而是聽過但不認同,效用注定有限。
因此,即使同樣要強調國防等問題,民進黨談論的框架也必須改變。這可能是要解決具體的問題,比如(在前陣子的紛擾中被相對忽略的)海底電纜案,顯示出要保護台灣的網路、讓台灣不會斷訊就需要鞏固海防,民進黨如何負責任地想要處理這樣的問題,藍白又是怎樣輕忽、怎樣當作兒戲、怎樣為了反對而反對?又或者,關於軍人待遇和裝備的議題,以及國防科技研發製造的從業人員來說,是誰站在這群第一線工作者這邊──從蔡英文時期就翻新軍人宿舍,增加薪資保障──誰又是站在他們的對立面?對比搶學童牛奶,在基層軍人、在國防工業等方面是否也有類似的指標性案例,足以代表「國民黨掌權的成本」?
2025年,民進黨政府既然面對財務資源的緊縮,不能夠再被動因應,而必須掌握主動權,讓問題定義為「國民黨掌權的成本有多大?為何民進黨才代表選對的人、走對的路?」。具體而言,民進黨的勝算來自於停止辯解自己沒有浪費錢,改談對手將浪費一般家庭多少錢,自己才是在幫民眾省錢;停止讓對手可以在藍綠對決、政治口水的框架下蒙混過關,而是要讓個別的藍白政治人物感受到裡外不是人,為他們加諸於自身選民身上的成本負起責任;停止重複對藍白既有的、只能在同溫層內發酵的批評,而要挑撥藍白和特定選民群體的關係,說服諸如公務員、科技業等不同群體「真正在乎你們的人是我」。至少在短期之內,要能牽制傅崑萁、黃國昌領頭的暴衝,必須讓黨內其他人感受到自己逃不掉,既然敢為選民額外製造這些成本,選民也會讓他們付出代價。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