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蝸藤專欄:以哈戰爭停火 拜登政府居功至偉

黎蝸藤 2025年01月24日 07:00:00
以哈戰爭停火能在拜登最後一周達成和平,是不少有利因素綜合的結果。(美聯社)

以哈戰爭停火能在拜登最後一周達成和平,是不少有利因素綜合的結果。(美聯社)

持續一年多的以哈戰爭,在拜登總統在任的最後一周,終於有突破性進展。雙方簽訂停戰協議,並雙雙批准協議。在當地時間1月19日早上,也就是拜登執政的最後一天,停火正式生效。釋放人質、難民回家、開發關口、人道主義救援物資進入等事宜也在進行時。中東進入和平軌道不是夢。

 

根據傳媒總結,協議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爲期六周,主要有以下幾項。

 

1)哈馬斯釋放33名人質。以色列將釋放接近2000個巴勒斯坦囚犯。

 

2)以色列撤出加薩大部分地區的軍隊,在以加邊界加薩側700米寬的緩衝區由以色列控制。另外,把加薩南北一分爲二的「納扎里姆走廊」、以及加薩—埃及邊境的「費城走廊」,以色列將分階段減少兵力直到最後撤兵。

 

3)加薩難民可以回家,受傷者可以離開加薩治療,第一階段生效7天後開放通往埃及的拉法口岸。

 

4)大量援助物資可以進入,每天600輛卡車。

 

在第一階段時,雙方將繼續就第二、第三階段細節進行談判。

 

第二階段的大意是:哈馬斯將釋放所有剩餘的活著的以色列人質,以色列會釋放更多被關押在監獄系統內的巴勒斯坦囚犯。此外,以色列還將啓動從加薩的「全面撤軍」。

 

第三階段的包括:移交剩餘俘虜的屍體,在國際監督下進行的三到五年重建計劃,確定加薩以後的政治安排等。

 

熟悉以哈戰爭的人大概都可以知道,以上安排基本上就是拜登和布林肯在2023年底就力推的停戰協議。從2023年10月底,以哈雙方短暫停止戰火之後,美國就和埃及、卡塔爾等盟國一起,推動雙方實現更長久的停火協議。可是,停火從構思方案到各方接受,還有漫長的距離。拜登説過不止一次,相信停火很快就能達成,但最後都遲遲不見實現。

 

美國持之以恆,到了去年5月底,拜登正式提出了「實現持久停火和釋放所有人質的路綫圖」,以色列終於宣佈接受。然而,停火卡在最後一步,哈馬斯不肯。

 

到了6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美國提出的旨在結束加薩戰爭的決議草案,這是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四份有關決議(也是至今最後一份):「歡迎5月31日宣佈的以色列已接受的新停火提議,促請哈馬斯也接受該提議,並敦促雙方毫不拖延且無條件地全面執行其條款。」

 

這在國際政治上確定了拜登路線圖,確認了哈馬斯是「不肯接受停火」的一方,給哈馬斯更大的壓力:哈馬斯依然拒不接受,它就成爲加薩停火遲遲不能達成的責任方。

 

哈馬斯之所以不肯接受拜登路線圖,是堅持要把以色列全面撤出加薩,哈馬斯恢復對加薩的統治,甚至建立「巴勒斯坦國」,作爲歸還綁架人質的條件。這遠遠超出了以色列在處理人質問題上所能接受的底線,屬於「獅子開大口」。同時,也完全不符合「路綫圖」分階段實現政治目標的基本原則。

 

民主黨之所以輸掉大選,「覺醒派」和阿拉伯裔「懲罰民主黨」,不投票或者甚至反投川普,是重要原因。(美聯社)

 

停火能在拜登最後一周達成和平,是不少有利因素綜合的結果。

 

第一,哈馬斯被重創。政治領袖哈尼亞在7月,在一起相信是以色列策劃的暗殺行動中被殺,留守加薩的軍事領袖辛瓦爾,則在10月被以色列在一次軍事行動中擊斃。哈馬斯群龍無首,敗局已定。

 

第二,哈馬斯最大的策應軍是黎巴嫩真主黨。但九月底開始,以色列對真主黨發動大進攻,以色列發動的「傳呼機爆炸案」、「對講機爆炸案」及其後續攻勢,把真主黨中上層幾乎「一鍋端」。真主黨無力再戰,被迫與以色列簽訂協議,退出和以色列接壤的黎巴嫩南部地區。另一方面,黎巴嫩還選出了新總統,決意要接管被真主黨盤踞的地區。真主黨被打垮,哈馬斯失去最大的外援。

 

第三,真主黨同時也是敘利亞巴沙爾政權最重要的支持者。真主黨被打垮,還直接導致巴沙爾在敘利亞的統治崩盤,被雜牌軍十幾天之內就被推翻。敘利亞是伊朗最重要的什葉派盟國。巴沙爾倒臺後,伊朗一手打造的「抵抗之弧」被打散,再也難以支援哈馬斯。哈馬斯前途更爲暗淡。

 

第四,美國為以色列行動劃下紅綫,不得地面進攻鄰接埃及的拉法。哈馬斯雖然就此可以躲在拉法避免全殲,還能以拉法為基地,滲透到加薩各地,敵退我進。但戰爭一天不停火,以色列的軍事打擊就無日無之。加薩傷亡日益慘重。作爲被安理會決議確認不肯接受停火的一方,政治責任也日益放在了哈馬斯上。可以說,哈馬斯不斷揮霍了國際社會的同情。輿論越來越不利。

 

第五,哈馬斯本來或指望美國大選能改變命運。雖然民主黨候選人哈里斯沒有說要改變拜登的政策,但哈里斯在幾乎所有政策上都含含糊糊,這給了哈馬斯希望:民主黨哈里斯如果能勝選,上臺後會逆轉拜登政策,被同情巴勒斯坦的「覺醒派」左右。然而,共和黨的川普獲勝無情地打碎了哈馬斯最後的希望。川普不但同樣支持以色列,還更不在乎人道主義。他還威脅,如果哈馬斯不釋放人質,會有災難性的後果。而在談判最後時候,川普派出的特使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也和布林肯等人站在同一立場,支持拜登路綫圖。

 

第六,反對協議的另一部分阻力,來自以色列的極右翼聯合內閣成員。由於納坦雅胡只是以微弱優勢組建的聯合政府,所以他們的意見也不能忽視。但在以色列國內,人質的家眷對人質遲遲未能釋放也越來越不耐煩。這給納坦雅胡增加了説服極右翼內閣成員的壓力。事實上,以色列國民大比數(58%)贊成整個協議,還有12%贊成至少第一階段協議,只有23%的人反對人質協議。

 

在以哈達成協議之後,川普出來爭功,說功勞全是他的。拜登反問「這是個笑話嗎?」

 

如果全靠川普,以川普這麽愛炫耀的人,如果停戰在他上任之後,哪怕一兩天才停止,那豈不是完全把功勞都給了自己?何必給拜登面子,讓以哈和平變成拜登任內的政績?

 

還有人分析說,川普不希望把中東事務的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不想以哈戰爭影響。但同樣是這個道理,早幾天遲幾天,有什麽區別?

 

支持川普促成停火者,還傾向把納坦雅胡描述爲「阻礙停火」的人,說正是川普施壓納坦雅胡,才讓他不得不轉而支持停火。這也和此前的進展不符。因爲以色列在5月份已經支持停火協議,當時可沒有川普什麽事。而一直不肯停火的,就是哈馬斯,以及以色列內閣中的極右派。

 

筆者倒是覺得,納坦雅胡對拜登是「夠意思」的。

 

納坦雅胡是拜登的好朋友。他和拜登之間固然有爭論,但拜登從戰爭一開始就頂住國際和國內的壓力,傾力支持以色列,在十七大屠殺之後還萬里迢迢跑到以色列擁抱納坦雅胡以示支持。

 

説實在,作爲民主黨總統,拜登在中東的立場,給拜登帶來的非議,受到黨內的阻力之大,遠非共和黨總統可比。民主黨之所以輸掉大選,「覺醒派」和阿拉伯裔「懲罰民主黨」,不投票或者甚至反投川普,就是重要原因。

 

納坦雅胡明知共和黨當選對自己有利,如果刻意要「搞掉」民主黨,那麽在美國大選前,有很多機會可以通過戰情,挑動民主黨覺醒派選民的情緒,助選川普。比如在加薩製造「大事件」,擴大對伊朗的空襲等,然而,他都沒有那麽做。

 

趕在拜登任期結束前,幫拜登為其政治生涯的中東篇,寫上一個滿意的句號,是投桃報李。

 

趕在拜登任期結束前,幫拜登為其政治生涯的中東篇,寫上一個滿意的句號,是投桃報李。(美聯社)

 

另外,拜登政府最後能讓以哈和平,可不是靠區區幾句嘴炮。

 

對拜登而言,以哈戰爭在很多方面都是「既要⋯⋯又要⋯⋯還要⋯⋯」的艱難選擇:1)既要支持以色列的合法自衛權,又要努力減少加薩的平民死傷,為以色列的作戰計劃畫下紅綫。2)既要確保以色列的安全,又要以色列不能佔領加薩土地;3)既要大力向戰區輸送必需物資,保障人道主義,又要同那個與哈馬斯站在一起的腐敗的聯合國機構劃清界綫;4)既要阻止戰爭的外溢,又要親身上陣為紅海商船護航,捍衛維護國際秩序;5)既要在國際場合主持公道,又要帶頭推動停戰談判。

 

拜登政府都在這些方面盡可能地做得最好。試想,如果沒有拜登大力支持以色列,以色列如何能獲得這麽大的優勢,如何能擊垮真主黨,如何能防護伊朗的大規模空襲,從而為和平積纍物質基礎。如果沒有拜登持之以恆地制定和推動路綫圖,又豈能在短短幾天內就和平突然降臨?

 

因此,毫無疑問,拜登政府才最應該得到credit的。川普即便可以得到一些credit,但遠遠無法和拜登相提並論。

 

即便現在停戰了,還有人爭論,如果當時不是拜登,換成川普,以哈戰爭可能會更快結束。

 

在回顧和評論拜登的以哈戰爭政策時,筆者不由得想起了已故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同志,曾經評論周恩來總理的一句話(大意):「如果沒有周總理,文革局面可能更糟,但如果沒有周總理,文革也不會搞這麼久。」

 

不過要看到,沒有周恩來,但文革會不會更早結束,卻是未知之數,最多只是一個有道理的猜測。但文革局勢更糟糕,可以說是一定的。

 

拜登的以哈戰爭政策也是類似的。沒有拜登,以哈戰爭可能會更早結束,但也可能會一直拖下去。但沒有拜登,以哈戰爭一定會更慘烈。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